“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李商隐的浪漫情诗堪称一绝,他将爱情描绘得斑斓多彩,相思之情又写得迷茫而朦胧。

然而,韩偓的一首诗作却展现出了远超李商隐的朦胧感,令人惊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夜》一作《夜深》。

韩偓聪敏好学,在大多孩童忙着“吃鸡”时,十岁他能诗,并且得到李商隐称赞“雏凤清于老凤声”。

成年后,他在唐昭宗手下当过官,后被贬为濮州司马。朱全忠改唐为梁后,他归隐田园过上了平淡的田园生活。

恻恻轻寒翦翦风

寒食节,夏历冬至后第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还没有过清明,春天的天气仍非常奇怪,气温仍旧忽高忽低,还是春暖乍寒的时候。这时的春风没有暖风,还带有丝丝寒意。

“恻恻cè”忧伤,悲痛。诗人为什么会恻恻,后文我们会讲到。

翦翦jiǎn风,乍暖还寒的时候,春风尖利,像一把小刀。怎么形容这种感受呢?就好像用小刀挨着皮肤轻轻滑过,有刺痛感。

轻寒的风,如剪刀似的凄冷,吹痛着人的每一根神经。

也让诗人回忆起往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梅飘雪杏花

“风吹梅蕊闹,细雨杏花香”梅和杏总是一先一后的到来。

风带走梅花的花瓣,飘落的花瓣宛如小雪般轻盈降落。而一旁的杏花却开得格外绚丽夺目。

这句色彩对比鲜明,与上一句透露出的凄迷孤寂之感形成恰到好处的对比。

如果说,上句透露了诗人因怀人,而产生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勾起诗人对过去温馨往事的回忆。

唐代的夜晚,不像现在到处灯火通明。夜间无法看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

所以,这一句并非是眼前实景,而是深藏记忆中的景象。

“翦翦风”让诗人感受到寒意,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候。

夜深斜搭秋千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面上看,诗人写夜间看见附近园子里矗立着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悠悠地搭在架上。

秋千是斜搭着的吗?不是的,秋千上只会有人在荡秋千,才会是斜着的。正常是垂直的。

这句紧密衔接前两句。暗示诗人怀念的那个人,这段情愫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

《开元天宝遗事》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在当时,秋千是寒食节特有的娱乐活动。

苏轼笔下“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李清照也写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可见,秋千在古时,以女子玩耍居多。

空悬的秋千,是眼前所有物品中最能寄托诗人特殊情感的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诗人瞥见秋千架的身影,便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回想起当年的那段美好时光。

寒食节,与佳人初识,他们一起在梅花树下荡秋千。秋千荡起来,梅花飘飘洒洒到处都是浅粉色的花瓣,美丽极了。

姑娘的衣裙、发髻上、睫毛都落满了花瓣,像仙子样美丽极了,空气中带有淡淡的杏香。她清脆的笑声萦绕在耳旁,让韩偓如沐春风。

所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

秋千是寓意深刻,它不仅点题,还是诗人的情感寄托。

这份情感藏得极深,但个中消息仍可参破

韩偓在《香奁集》写下有关秋千、寒食节的诗句多达十首:《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再如:《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结合这几首诗,我们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阁朦胧烟雨中

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

今年,诗人在这里从白天等到晚上,等到夜幕降临,再也没有遇到那位佳人。

看着斜搭着的秋千,诗人满心失落。他感到恻恻轻寒翦翦风。

他把目光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中,也把自己的温情蜜意推向远方。

这是一首怀旧诗,通篇写景不涉具体事,更没有一处直接写怀旧之情。

如果只看字面意思,这是一幅浓春细雨夜景图,境界朦胧,但景中见意,篇中见人。

但是,它的字里行间浮现着流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

这就是韩偓的高明之处,点破却不说破,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后来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