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6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集中展出了意大利21家博物馆、我国17家博物馆共计200多件文物精品,主要目的是通过展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呈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众多展品中,两幅绘画尤为引人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幅是我国明代画家唐伯虎的《送子观音图》,另一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绘画《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玛利亚》(以下简称“圣母像”)。

这两幅绘画极为相似,构图、人物姿态几乎如出一辙,色调却有明显不同,一幅素雅明快,一幅颜色深沉。两幅绘画的雷同之处在于,都是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孩童的形象,孩童的手势及抱着的物件也极为相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展览现场,负责展品介绍的美术学院教授李军表示,唐伯虎的《送子观音图》可以看作是对欧洲“圣母像”的一种“仿制”。他判断唐伯虎参考了“圣母像”的图像,但将其中的西方元素改成了我国画的形式。

这一说法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和讨论。一时间,民间出现了不同声音,质疑李军的观点,提出另一种可能:其实是意大利的“圣母像”参考并模仿了我国的“送子观音”图像。那么,孰是孰非,哪种说法更为妥当呢?

其实“送子观音”在我国早已有之。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有“求子观音”的记载。此后千余年,“送子观音”一直深受民众喜爱,成为我国美术创作的常见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人寄希望于“观音”能赐给自己子嗣,这与中华文化重视传宗接代、多子多孙的传统气质相关。相比之下,“圣母子”图像则是起源于基督教文化,与我国文化并无渊源。

从两幅绘画的细节比较来看,唐伯虎作品中融入了我国古典文化的元素。观音头上的头巾,手中的绢帕,抱儿童的动作,都是中国绘画的特征。

况且,“圣母像”创作于16-17世纪,而唐伯虎已于16世纪初去世,时间顺序上也说明不可能为其所摹仿。而且中西方文化本就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两地出现相似艺术并不奇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命和美好的向往都是相通的,这种价值理念的相近也会在艺术创作中得以体现。我国“送子观音”,与西方“圣母子”,本质上都体现了对生命繁衍的期盼。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疑点,但还是有人坚持认为唐伯虎很可能对“圣母像”有所借鉴。以下几点可资佐证:

第一,“圣母像”在欧洲已有数百年历史,流传甚广,风格与形象基本定型,这为其他地区艺术家提供了充分的“模仿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两幅画中的一些细节,如孩童手指的姿势,在我国绘画传统中较少出现,而在西方较为普遍。唐伯虎作品中这些与我国传统不同的细节,正好与西方“圣母像”一致,可见其采纳了西方绘画元素。

第三,明代中期,中西文化交流已日益频繁,西方艺术品传入我国的可能性增大,唐伯虎接触“圣母像”并受到启发的可能性也较大。

第四,众所周知,唐伯虎擅长模仿他人画作,有“伯仿”之称。他对西方新的题材和结合本土风格进行创新的尝试,也符合其一贯的艺术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由于史料匮乏,无法确定唐伯虎是否真的直接接触过具体的“圣母像”作品。但从理性分析判断,他吸收汲取外来艺术资源并加以创新的可能性应该较大。这幅引人深思的画作,或许正是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妙“化学反应”。

综上所述,两幅绘画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但究其孰是孰非却难以明确断定。我们可以推测唐伯虎可能借鉴了“圣母像”,也可能仅是主题相近的创作巧合。

这一历史疑团或许永远无法理清,但其背后所展现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不同文明的互鉴互动,使两者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无问西东”,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真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