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诚,2009年第六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现任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研发总监。

乐学善思,初涉人工智能

李诚人工智能结缘的故事,得从小时候说起。

上小学时,李诚便开始学习奥数和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李诚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编程语言的乐趣,并在一些竞赛中取得佳绩。

到了初中,基于良好的数学、编程语言基础,李诚已经能够自己编写代码,研制机器人。“第一次参加机器人青少年世界杯时,看着自己编写的代码让机器人活动起来,仿佛给机器人赋予了生命,我感受到了一个个字符、一串串代码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此后,李诚多次参加机器人青少年世界杯,这对于他积累在机械结构、数字电路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经验帮助很大,也使他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高中时,李诚经计算机老师推荐,参加了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在那里,他和一位来自上海的同学展开了关于用算法玩游戏的讨论。与其他同龄男生一样,李诚也喜欢玩游戏,而“屏挡轰”是当时最受喜欢的游戏。

“屏挡轰”是一款手上对抗游戏,两个以上的人拍两下手,然后动作一次,可以是屏、挡或者发绝招。在科技老师的引导下,李诚发现这款游戏具有规则简单、变化性强、对局时间短的特点,与计算机编程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研究人工智能的良好素材。于是,他开始研究由游戏引出的自然选择算法,并以相关研究成果参加第八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和2009年第六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在接连参加了一系列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类竞赛和机器人竞赛后,李诚结识了很多热爱科学研究的同龄人,也进一步在交流、竞技中夯实了物理、数学、人工智能等基础学科的研习基础。

力争上游,坚定研发决心

2009年,李诚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班。当时,人工智能刚刚兴起,校内相关的课程来不及更新,每个系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只有一到两门。所幸,学校允许李诚和他的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将各个系的人工智能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校团委和科创中心组织了大量跨学科的讨论会,志趣相同的同学聚在一起头脑风暴,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开展讨论,这进一步拓宽了李诚开展科技创新的视野。

“开展科研工作,导师很重要。导师的良好引导,可以让学生尽快明晰努力的方向。”李诚说,“大学期间,我同时得到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的指导,这使得我在本科期间就可以发表计算机领域A类会议论文。同时,我也通过参加中国科协英才计划等项目,积极向一线科研工作者请教。清华大学也有很多的项目,让我和导师可以进行深入接触。”

本科期间,李诚在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计算机视觉国际大会发表论文,并以相关项目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他还与学校自动化系的同学组队,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人形成人组比赛。

“论文更多追求的是新颖性,而产品更注重简单性、可靠性,并且可以实现规模化。我希望能将人工智能从理论变为现实。”在打下坚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后,李诚决心研发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并推向社会。

投身科教,点亮学子梦想

毕业后,李诚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商汤科技,担任公司研发总监。而公司的001号员工徐持衡,正是李诚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结识的。大学期间,两人加入了同一个研发团队,从事机器人相关课题研究。相同的志趣,让两人再度并肩站上人工智能赛道。李诚团队的研究方向,包括人脸识别、人脸生成、人机交互等领域,目前,人脸相册等产品已服务于多家手机厂商。

在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之后,李诚把更多目光重新投入学校,投入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上。他参与编写面向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科普读物,年龄段覆盖小学到高中,内容涉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复验系统等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并且设计了配套的人工智能+学科课程,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他带领团队进入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为学校提供完整的科技教育解决方案。

“我希望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触达人工智能的核心思想。”李诚说道。

此外,李诚还协助上海市教委举办了长三角人工智能相关活动。他希望,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像当初那个在科技活动中找到自身价值的他一样,徜徉在科学研究的海洋中,见识广阔,学习、吸收更多、更丰盛的知识。

过往的人工智能模型只能在训练过的任务上进行学习,识别曾经见过的物体。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拥有越来越好的泛化能力,甚至可以用自然语言来给模型指代任务。李诚认为,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希望能与热爱科学的青少年一起迎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

-李诚寄语青少年-

青少年阶段,要不断拓展自己对于科技的兴趣,针对自己擅长的一个或者多个学科去扩展知识,这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会有深远的影响。希望青少年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并最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作者丨广西科普传播中心 刘林明

编辑丨周丽莉

校对丨刘积林

二审丨刘林明

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