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香港中文大学宋欣桥教授对《汉语拼音方案》省写、简写的解读

这段时间,不少网友将汉语拼音字母“o”和英文字母“o”的发音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在网上引发不小、不少的争议。

笔者起初并没有在意,只是认为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将汉语拼音字母“o(喔)”读作英文字母“o(欧)”,是因为现在许多不说人话的“新新人类”,他们历来、一贯分不清汉语拼音字母“啊玻雌得鹅佛哥(abcdefg)”和英文字母“欸壁席地译艾福急(abcdefg)”的读音,这已是司空见惯、少见多怪、多见不怪的“正常现象”了!真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是,昨天,在头条号上看到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宋欣桥教授对《汉语拼音方案》中,为使“拼式简短”的“省写”和“略写”问题所作的解读,觉得宋教授的意见,鄙人还是不敢苟同的,有质疑、商榷的必要!

这篇文章,是红星新闻于2023年11月17日发表在今日头条上的,题目是《教育部回应汉语拼音“o”读法:可参考“喔”发音》。

应该说,这个题目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o”本就读“喔”,啥叫“可参考‘喔’发音”?

此文中说:

有读者质疑,“bo”“po”“mo”“fo”音节上明明拼写的是“o”。

宋欣桥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汉语拼音设计者,为避免音节拼式过长,会采用一些省略写法。而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为了方便教学,直接教学省略式,不教基本式。

他说,《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凝结了我国人民长期创制拼音字母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根据普通话教育专家徐世荣、李荣的相关论述,“bo”“po”“mo”“fo”的拼写实际上是一种省略,其普通话读音对应的应分别是“buo”“puo”“muo”“fuo”,平时在拼写里省略了中间的“u”。

宋教授的观点,显然是对“拼式过长的音节的省略写法”的一种误解!

因为,按照宋教授的说法,“bo”“po”“mo”“fo”即使还原了全部拼式,这些音节最多也是只有三个字母(音素)组成,即:“buo”“puo”“muo”“fuo”。——这种由三个拼音字母构成的拼式,再平常不过,根本不在“音节拼式过长需要省略”之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中,最长的拼式是“zhuang”,按照拼音方案的规定,这个拼式可以简写成“zhuaŋ”。但在给汉字注音的具体实践中,从来都没有人这样写、这样拼、这样用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

愚以为:一来“ang”是拼音方案里固有的一个复韵母,读音明确:“昂”。但省写成“zhuaŋ”之后,对拼音方案不熟悉的人,读到这个音节时,估计多半得懵圈:这个“ŋ”是什么玩意?!

二来,无论是汉语拼音字母还是英文字母里,都没有“ŋ”的身影,它是作为一个音标符号出现在国际音标里的,在全部由拼音字母构成的音节中,突然出现直接用一个音标符号“ŋ”来代替字母“ng”的情况,真的显得不伦不类!——这一点儿,当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专家学者们,是否意识到了?

三来,拼音方案规定可以这样写,但方案实际上没有这样用!正如宋教授所言,所有学习汉语拼音的人,依据的都是《汉语拼音方案》,但方案里虽然这样说了,却没有这样用!谁若这样写、这样用,岂不是自找麻烦,成了第一个吃蟹者?何苦呢?

按照“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拼音方案规定的省写、简写的情况,必须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省写之后,拼音不会发生混淆、出现混乱!这种情况非常多,如:“j、q、x”和“ü”相拼,“ü”“头上去掉两朵花”(小学时学习拼音时,启蒙老师教我们的原话!),直接写成“u”。为什么?

这是因为,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原本就没有“ju、qu、xu”这样的音节,也就是说“j、q、x”是不和“u”相拼的,所以,看见“ju、qu、xu”,自然会意识到这是“jü、qü、xü”的省略式、简写式。

2.拼式过长,不省写、简写就耽误时间、浪费纸张。如“iou”写成“iu”,“uei”写成“ui”,“uen”写成“un”,“üen”写成“ün”,中间都省去了韵腹“o”和“e”,只保留了韵头和韵尾!

应该有不少人直到现在,可能一直都没搞清楚:“iu”和“ui”,相同的两个字母,只是顺序不一样,标调时,为什么不都标在“i”上或“u”上,而是“iu”标“u”上,“ui”标“i”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二者本质的不同!

一个拼式较长的复韵母,由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组成,韵头在拼写过程中只起过渡作用,对发音起关键作用的是韵腹和韵尾,韵腹多由发音响亮的元音字母构成,直接决定一个汉字的读音,所以标调自然应该标在这些元音字母头上!

当韵腹出现省略的时候,能够和韵腹平起平坐的,当然就是韵尾了!所以,标调歌诀就成了:“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行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这其中的“i、u并行标在后”,说的就是上述省去了韵腹“o”和“e”的这些音节。如果不省写,当然要标在韵腹“o”和“e”的头上,但是现在这二位省去了,标调的资格自然就落到了它的继任者头上了。

3.“o(喔)”和“uo(窝)”,“ong(明明读“翁”,但拼音方案为何标注“轰的韵母”,而不直接写作“翁”?)”“iong(雍)”和“ueng(翁)”,是本质完全不同的几个读音,在音节拼写的过程中,不同的组合,表示不同的读音!如:“国”的读音是“guo”,而不能写成“go”;“穷”的读音是“qiong”,而不是“qong”;“瓮”的读音是“weng”而不是“ong”!

所以,读者质疑“bo”“po”“mo”“fo”音节上明明拼写的是“o”,所以应该直接拼读为“b-o”“p-o”“m-o”“f-o”,而不是“b-u-o”“p-u-o”“m-u-o”“f-u-o”。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可能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境里的两种发音系统,可为什么两套系统里的读音很多都是完全相同的呢?

这是因为:《汉语拼音方案》和英文字母采用的都是同一套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来自同一个家族里的家庭成员,自然长得非常像了。

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学习起英语来,是不是会更加得心应手?更何况,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虽然语种不同,但许多语言现象都是相通的:如英语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就是汉语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英语中的“反意疑问句”就是汉语中的“反问句”;英语中的宾语从句,就是汉语中由感知动词作谓语的那一类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