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居陕北的人对古都西安的印象永远是闷热干燥,人多车多。那是因为过去的陕北人春冬之时或忙或闲都因交通不便和天气寒冷不愿意出门,只有夏秋之季才去古都,自然就赶上了热的天气,所以留下了这样的印记。如今去古都早已不是梦想和期盼,生活在古都居住在西安都已成为常态。

今天是周末,照例得早早起床,又是五花八门课外机构的正在进行时,有人说周末周日是孩子们的灾难日,此话不假。经过疫情考验的人们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早晨起来必是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哇塞,下雪了!2023年古都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早了一些。伴随着阵阵雷声惊醒了贪睡的年轻人。说来也怪,刚刚立冬三天还有电闪雷鸣。正是久违的冬雷阵阵吧!

雪在江南被鲁迅先生亲切地称为暖国的雨;东北的雪乡是一道让世人向往和留恋的靓丽风景;太白积雪六月天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关中八景之一;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唱响了半个多世纪,让人想到飘飘洒洒漫天遍野飞舞的雪花。

我依然顶着寒风冒着冬雪走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观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寻觅“雪上空留马行处”和“千树万树梨花开”;品味“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古都毕竟是大都市,人们对雪的青睐是因为她压制了雾霾,送来了清爽,不像我家乡的小城每遇下雪便忙于清扫和除障,而在这里什么都没有受到影响。街道上依旧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各行其道。为了生计的人们顶风冒雪辛勤劳作在各自的岗位。

忽然间看到摆放在十字路口标有“奠”字的铁斗,这是为了方便人们祭奠逝去亲人焚烧冥币之用物,真心为古都市容管理者们点赞,这样既方便了人们就近祭奠,又有效防止火灾发生和纸灰飞散。祭品满地,更是提醒了我寒衣节快到了,也称为“十月一”。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想到长眠于家乡高山之巅的先人和父母,便毅然搭乘动车组列车踏上回乡的路途。

雪后家乡小城东西两山,像一幅绝美的水粉画。向阳面黄绿交错,背阴面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持久坚持的结果,家乡大地的基调早已由黄变绿,当然,在这个季节又变黄是因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枯草和落叶,走在舒软的林草间你会忘记登高之辛劳,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乡愁乡情的舒心。

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变化中的家乡小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整洁的街道,各具特色的休闲场所和忙忙碌碌奋进的红都儿女。让人感慨万千,由衷地祝福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踏上归途,看到仍然坚守的防火志愿者和护林执法者,我想起古都十字街口摆放的铁斗。如果家乡也能像古都一样征集铁斗铁筒,或要求进山的祭祖人们必须携带这些防火用具,一定会比提醒人们带铁锹或者处罚毁林者更有效,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林火熊熊为时已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从源头治理,才能防患于未然,保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作者简介

马秀川,曾任延安市志丹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现任三级调研员。中国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延安市志丹县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