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约1910字,阅读需5分钟

小船划过湖面

与游荡的水鸟结伴

湖中的小鱼小虾自由自在

湖底植物更是如同水下森林

静谧悠然

每个看到兴隆湖水的人

都会不由得发出感叹:

“居然有如此清澈的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科 摄

这次

兴隆湖生态系统

也得到了国际认证

被认为是实现公园城市建设使命

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与湖泊共荣共生的最佳实践范例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逍遥 摄

11月17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正式公布2023年亚太地区景观设计奖(IFLA ASIA-PAC LA AWARDS 2023)评选结果。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景观与生态修复研究团队和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联合申报的成都兴隆湖生态系统设计项目在本次竞赛“公园与公共空间”类别获得1项杰出奖(Outstanding Award),在“绿色基础设施”类别获得1项荣誉奖(本年度“绿色基础设施”类别未颁布杰出奖)。

IFLA是“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的英文简称,中文名译为“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于194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凡尔塞。IFLA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的国际风景园林行业的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学术最高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骥 摄

据悉,2023年亚太地区景观设计奖大赛旨在表彰风景园林师在保护、倡导、支持和改善国家、地区或城市人居环境领域的重大贡献。本次大赛共设置公园和公共空间(Parks and Open space)、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文化与城市景观(Cultural and Urban Landscape),住宅(Residential)、屋顶花园及垂直绿化(Skyrise Greenery)、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社区(Communities)7类建成项目大奖,每个类别依次设置3类奖项—杰出奖(Outstanding Award)、卓越奖(Awards of Excellence)与荣誉奖(Honourable Men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四川天府观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兴隆湖为何如此之美?

2013—2023年。十年造一湖,一湖育一城。

从最初的一处洼地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和创新策源地,兴隆湖的进化历程是四川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的缩影。天府新区坚持“以水定城”的原则,顺应自然山水脉络,用“重新自然化”的方法形成水域面积达4500亩,蓄水量超过670万立方米的湖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勇良 摄

2020年8月,为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兴隆湖水生态系统,增强和丰富兴隆湖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天府新区正式启动了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从湖泊整体生态系统设计角度,耦合“山水林田湖草城”综合要素,设计并实施了兴隆湖的生态修复和景观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隆湖水底。成都天投集团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隆湖水草。资料图

为维持兴隆湖的水生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生命力。兴隆湖通过湖底地形与水下生态空间设计,结合沉水植物种植与鱼类、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形成“水上-水下”一体化的水生生命网络并提升湖泊水体自净能力。

兴隆湖的植物群落中有苦草、狐尾藻、竹叶眼子菜、黑藻等10种类型的沉水植物,菖蒲、香蒲、鸢尾、水葱等20余种挺水植物,“水下森林”稳定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隆湖水底。成都天投集团供图

在鱼类群落方面,兴隆湖除了草鱼、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还选择了鳜鱼、鲶鱼、鲢鱼、鳙鱼等肉食性与滤食性鱼类。目前,兴隆湖鱼类品种已超过15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隆湖以“林-水一体化”为创新理念,通过林泽、草洲、滩岛的协同设计,形成多维生机湖岸,创造蜿蜒多变的湖岸生态缓冲带并增加生境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勇良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鸟类及鱼类等野生动物的需求,兴隆湖设计湖心岛屿生态系统,形成天府新区物种源地及“踏脚石”生境,成为成都平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和冬季最大的水鸟越冬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骥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科 摄

以水为魂,兴隆湖畔的8.848公里的慢跑绿道、“最美”篮球场、湖畔书店、儿童艺术中心、兴隆长滩、独角兽码头等配套功能空间,为居民的诗意栖居创造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科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极限运动公园、集露天音乐会/时尚秀场为一体的新经济路演中心等,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正在被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勇良 摄

目前,清华新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中移(成都)5G联合创新产业研究院等创新技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兴隆湖畔,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与湖的协同共生

生命喧嚣的和谐画卷

正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逍遥 摄

记者:郑晓凤

*未经授权,图片请勿转载

编辑: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