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来就是学的为王之道,没有系统的学习为君之道和驭下之术,只是突然的上位没有缓冲期,没有自己的朝廷官员。帝王之术在崇祯十八岁之前遥不可及或者是毫不相干,崇祯的治国能力只能算是平庸之君,要是放在正统帝那个时期,他绝对是个合格的守成君王,可惜他面对的是历经两百多年被文臣和地主所侵蚀的大明,无法解决的宗室吸血制度,小冰河时期的粮食减产和天灾频繁,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的撑了十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从小没受到帝王教育,能力不足,性格有大缺陷,事实证明光努力没什么用,也许放到王朝中期他还会是个好皇帝,放王朝末年那就是大明气数已至。崇祯他爷爷万历疼爱福王朱常洵,对他爹泰昌非常的不好,每天都朝不保夕、胆战心惊,也导致了崇祯从小的时候变得敏感、多疑、自卑,更关键的是没有政治班底,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帝王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和明初的吴王朱允熥差不多,从小母亲就死了,父亲和祖父都不怎么关心,在宫中只能和自己的哥哥相依为命。如果他当个藩王,或许可以像朱允熥那样,但命运弄人,朱由校突然就死了,一个国家的重任压在一个藩王之身,崇祯也不像前几个藩王出身的皇帝那么牛,朱棣是唯一一个造反成功当皇帝的藩王,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还有于谦辅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厚熜天资聪颖,善于权术,但朱厚熜也不勤政,朱载坖虽是藩王,但继位前与太子无二,还有高拱张居正辅佐,而崇祯有什么呢?崇祯年间似乎也没有特别厉害的文臣,更多的是钱谦益这种小人,倒是有几个名将,但也斗不过东林党,勋贵之中也少有像英国公这样忠于大明的,更多的是像成国公朱纯臣那样“开门迎闯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其实就是他性格的悲剧,纵观崇祯一生,他无时无刻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而这一切根源于他内心深处极度病态的自尊,孤独寂寞和缺乏母爱的成长历程,让他内心患得患失,自小经历无数充满阴谋的宫廷斗争,使崇祯变得敏感多疑,对手下人薄情寡义,有一个词描述他再好不过,叫刚愎自用,用人多疑,用人不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面对满朝老奸巨猾的文臣,说实话很难有胜算,年轻人是最容易被别人影响带偏的。崇祯是希望挽救大明朝的,只是积重难返,满朝文臣也干的墙倒众人推的勾当。想想天启帝也许真的明白人,他知道对抗流氓只能用流氓,所以再三嘱咐留下魏忠贤,这也是压制文官集团最后的手段。就明末那个烂摊子,经济上,白银大量涌入经济崩溃,苛捐繁重,政治上李自成造反,皇太极扣关,朝廷官员贪墨成性,民心尽失,就连孙传庭带兵都要向士绅募捐,崇祯真没法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只是一个没什么能力但勤劳的平凡人,明末除非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些开国的马上天子上线,他们敢掀桌子重新定规则。不是千古一帝级的人物做崇祯,明朝都只能是到大限该亡了。崇祯不是个好皇帝,能力有限,猜忌多疑,但同样的,他也不是个坏皇帝,他知道皇帝的责任,有心发奋,奈何时局太坏,手段不足,天灾人祸,非秦皇唐宗明祖不能力挽天倾。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他的表现已经是很好的了。总得评价,中庸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