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世界各国的工艺美术,由于欧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继续发展的同时,程度不同地均先后出现了现代工艺美术的制作。欧洲那些较早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工业文明导致了工艺美术的生产组织、制作方式、产品结构、形制样式、生产主体、消费对象和价值观念等,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工艺美术的发展正处于从古典形态逐步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时期。

1.欧洲

在欧洲,古代的画家、建筑匠人、陶瓷艺人、彩绘艺人等只是职业上的区别,尚未形成文艺复兴以后造型艺术高出工匠技艺一等的畸形现象。他们分工而合作,有时甚至是集技艺于一人之身,不但制作产品,甚至连产品的设计、装饰也一手包了,工艺品的制作同时也是一些杰出造型艺术家的本行。

这种现象在文艺复兴时期表现得异常突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波提利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都是如此。文艺复兴以后,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行各业分工日益精细,集技艺于一身已不可能;封建统治阶级在末日来临前的越发腐败和资产阶级新贵们的穷侈极欲,对"纯艺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这些因素终使技术与艺术相互分离,画家、雕塑家等造型艺术家成了王室沙龙的贵客,失宠的造型艺术家还可以自己成立沙龙,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地位高高在上;相反,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被看成是下等匠人的技能,受到社会的歧视,处于江河日下的境地。这种现象在巴洛克、洛可可、古典复兴、哥特复兴时期,都是十分明显的。

在1804年至1814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控制了除英国之外的几乎全部西欧国家,这段时期在工艺美术史上被称作"帝政时期"或"帝政样式",它在前期"执政内阁样式"的基础上,将古典复兴的艺术风格发展到了极致,并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帝政样式"的工艺美术,从形式上看是古罗马样式的翻板,甚至是以考古般的精确来加以模仿。在室内装饰中,壁画上饰以檐板或丝织裙幔,地面上铺以瓷砖或大理石,效果庄重典雅。在家具设计中,将古典建筑的细部,如柱头、半附柱、檐板和饰带等作为家具正面的装饰。古希腊罗马常见的装饰图案,如花环、月桂、莨苔叶饰、忍冬叶、天鹅、鹰、狮首等,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怪兽,甚至王冠和胜利纪念品,也都成了当时家具的主要装饰图案。在陶瓷工艺中,同样流行着古希腊罗马的纹饰。

"帝政样式"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盲目模仿,必然造成生硬、浮夸的感觉。如当时较为活跃的家具师雅可希.提马尔特为皇室设计的四柱床就是这样。整个床的设计都是对古罗马样式的模仿,尽管它具有和谐、庄重而又美观的特点,但也流于炫耀和生硬、矫饰的弊病。这张床现藏于马尔索美术馆。

同馆收藏的一个三脚洗脸台也不例外,几乎成了仿古复制品。织物工艺也有类似倾向,过去长期存在的画家和织工完美合作的情形已不复存在,织物纹样成了对古典绘画作品的拙劣仿制,从而影响了织物工艺固有特色的表现。

拿破仑被迫退位后,"帝政样式"对欧洲工艺美术的影响仍然存在。难怪有人认为,帝政时期这种生硬、肤浅的古典翻版风气,是工艺美术发展中的一种倒退现象,"为庸俗的19世纪揭开了不幸的序幕"。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欧洲工艺美术史从"帝政样式"进入到"王政复古样式",其实质仍然是"帝政样式"的延续,只是在帝政时期严格到矫作的风格得到了部分改进,逐步代之以单纯、简洁的形式。这是中产阶级的审美情趣在工艺品中的具体反映。

法国的"帝政样式"和"王政复古样式"对欧洲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的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俄罗斯的宫廷、贵族都对这种样式产生极大兴趣,即使是工业革命发祥地的英国也深受其影响。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已先后完成,艺术和技术由相互分离发展到尖锐对立。工艺美术中的浪漫主义相继兴起。它与小资产阶级和没落贵族的混杂心情密切相关。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倡乌托邦理想和所谓的新的道德世界,主张回避现实,追求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情趣,反对机械生产,崇尚各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不屑过问工业产品;而过问的只是产品的成本和销路,未曾想过有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与外观造型的可能和必要。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工业产品外型粗陋不堪,但价格便宜,一般为广大平民百姓所使用;而手工业艺人所生产的工艺品,精细美观,但价格昂贵,只为少数权贵所享用。那些生活在"象牙之塔"里的造型艺术家,受当时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对手工业制作的工艺品推崇备至,根本瞧不起简陋的工业产品,并且极端仇视工业品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生产方式。

为了炫耀工业革命带来了伟大成就,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于1851年建造了以钢材和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圆拱形大厦"水晶宫"。对它的评价,在建筑界和艺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它一切已完美无缺,有的却将它说得一无是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人对水晶宫持否定态度,认为产生"水晶殿"这样裸露丑陋产品的根本原因就是机械生产,与此相反,只有运用手工业方式才能生产出有个性的精美的产品(这实际上就是工艺品)。这些工艺美术家以后成了新设计思想的奠基者,但可悲的是他们又都是机械否定论者。而真正重视工业产品的艺术造型设计,改变工业产品粗糙丑陋的状况,赋予它以美的外观,那已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了。

工艺美术领域的折衷主义出现较迟,大概到了19世纪中期才开始兴盛。已经在政治、经济上巩固了自己地位的资产阶级,由于看到了古典复兴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工艺品设计上都难以避免的缺陷,因而他们对任何一种古典形式都已感到不满足;他们此时无需再借用古代英雄的服饰来妆扮自己,需要的倒是新奇感,猎奇已成为产品形成的一个主要要求。产品(包括工艺品)制作的折衷主义即由此产生。他们不问产品的功能、内容和背景,而是将所有古典的和外国的样式集中于一身,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中国、伊斯兰、远东等样式和风格,按其喜好自由灵活拼凑在一起,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观。折衷主义的工艺美术在欧洲曾盛行一时,表现出资产阶级在工艺美术的设计和制作上的落后保守和思想上的贫乏。

2.世界其他国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由欧洲殖民主义者建立的国家,当地土著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遭到殖民者的严重摧残。由于这些国家的移民大都来自欧洲各国,又占据国家的统治地位,正是因为这种历史渊源关系,使当时在欧洲工艺美术领域出现了古典复兴(包括"帝政样式"和"王政复古样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和基于工业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样式和风格,在这些国家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

那些沦为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本民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遭到野蛮的破坏,使之停滞不前。这时虽有少数欧洲移民出于个人喜好,搜集当地土著民族的传统工艺品,但大多出于猎奇,并非是有目的地给予扶植和发展。不过他们对保存土著民族传统品功不可没。我们从这些国家的博物馆里多少可窥见这些传统工艺品的风采。占领这些国家的殖民统治者,对宗主国当时流行的工艺美术样式和风格,一往情深,也和建筑艺术一样,将其照搬到这些国家来,反映出鲜明的殖民色彩,被称之为"殖民地样式"。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