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元节到了,牢记“吃3食,忌3事”,别不当回事,礼敬先祖保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这天。下元节亦称“下元”,与上元节和中元节合称为“三元节。
在古时,下元节这天有修斋设醮、祈愿神灵、举行祭祀祖先、庆水官诞等活动。用来祈福禳灾、拔苦谢罪,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知道下元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连日历上都没有标注。如今,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祈求祯祥丰收的祭祀与农祀节日,人们也用一些独特的节令食品,如糍粑、麻糍、米果、芋子包等,表达着自己的信仰和情感。
一年一度的下元节到了,老辈人提醒,牢记“吃3食,忌3事”,别不当回事,礼敬先祖保平安
一、下元节吃3食
1、麻糍
麻糍是浙江省、福建闽南地区和江西省等地的一种应节传统名点,它是由糯米等食材制作而成。
制作麻糍的原料有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优质的麻糍香润可口,有着甜滑口感,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且食后耐饿。
由于其制作方式与“无事”同音,寓意平安无事。因此,下元节吃麻糍,寄托着人们对于亲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的美好祝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糍粑
“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这句话是客家话,意思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糍粑。
糍粑是普通话,惠州话通常叫“逆糍”。相传古时,“逆糍”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下元节吃糍粑,寓意家庭和睦,生活甜蜜。全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糍粑,不仅暖身暖心,更添幸福和谐之美。
3、豆泥骨朵
豆泥骨朵是北京地区下元节时的节令食品,在过去,每当下元节到来时,各家各户都要做“豆泥骨朵”。
“豆泥”即由红小豆制成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的“豆沙包子”。这款四季皆宜的“豆沙包子”,早在几百年前的明代,就已成为孟冬十月的时令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下元节忌3事
在《广圣历》中记载:“归忌者,月内忌神也,其日忌远行,归家,移途,嫁娶。”所谓“归忌”,指的是一个月内的忌神,这一天不宜远行、回家、搬家或结婚等事项。
当然,随着我们认知的提高,“归忌”这类说法,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种说法,不应该去盲信。
在过去民间,下元节这天有3件事应该避免去做,分别是忌杀生、忌穿着艳丽、忌晚上出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最后:
下元节与道教有关,在过去,下元节这天,道教徒会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
总之,下元节是一个祈福禳灾、拔苦谢罪的日子,希望祖先庇佑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