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自创刊伊始,在市场的各个关键时刻,总能看到证券时报用各种行动,助力市场稳定发展。

2002年3月,证券时报在北京举办中国证券市场高级论坛,四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左一)、周正庆(左二)、刘鸿儒(左三)、周道炯(左四)联袂出席,与到会的300多位上市公司、券商、基金和外资机构的高管人员共同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展望新世纪的前景

2005年8月,证券时报头版发表编辑部文章《从千点走向繁荣》

意外爆火的“5·19”评论

储著胜

证券时报是1993年11月27日创刊的,当时股市还处于初创阶段,券商屈指可数,公募基金还未问世,掌握市场话语权、对股民有重要影响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即股评人士。其中知名度比较高、广受股民欢迎的,就被称为“股评家”。

1996年,股市迎来了一轮以绩优上市公司为龙头的大牛市。牛市的到来,不仅让千万股民疯狂参与其中,也让股评人士特别是著名股评家身价百倍,引发股民、券商和媒体的热烈追捧。当时深圳的黎东明、安妮、阮华、珞珈等,上海的金学伟、其实(东方财富创始人)、桂浩明(至今仍每周给时报写稿)等知名度很高,都成了时报的专栏作者。时报通过他们吸引股民变成自己的读者,而他们又通过时报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攒下更多的粉丝,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我1994年7月刚加入时报时是在市场部当编辑,随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副主任、主任。市场部主要负责股市、债市、期市的报道和评论工作。我在市场部工作期间,由于组稿原因,与包括上述几位在内的众多股评人士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来时报工作几个月后,我以“晓楚”的笔名在市场版开了自己的专栏,每周写一篇股市分析文章。因为专栏坚持得比较好,等到1996年牛市来临时,我在众多读者和股民眼里俨然是一名“股评人士”了,所不同的是,我非专职。

当时时报旗下的怀新投资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力,与深圳有线电视台合作开办了一档电视股评节目,并且在全国多个有线电视台播放。我作为编外股评人士,经常上去做股市分析与评论。时间一长,一些久未谋面的亲戚、朋友和同学都在电视上看到我。好奇之下,有的人就忍不住给我打电话。每到这时,我就既高兴又紧张,高兴是因为听到了熟悉的声音,紧张是因为怕他们让我推荐股票。毕竟,荐股是一件比炒股风险更大的事情。

股市走势总是牛熊交替运行的。1997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牛了一年多的股市最终在5月1500点左右见了顶。其后经过整整2年的持续下跌,到1999年5月,股指已触及1000点。当时市场各方都非常焦虑,股民更是怨声四起,股评人士则要么继续看空,要么干脆不发声。

就在这种形势下,一直关注市场走势的我却在不知不觉间有了一种强烈的预感:市场应该跌得差不多,不宜继续看空。恰在此时,我看到《证券市场周刊》上的一篇文章,该文从纯技术角度分析,认为股市下跌到千点附近调整已经到位。这篇难得一见的看多文章,让我很激动,也很受鼓舞。一番思考之后,我很快就写出一篇股评,观点非常鲜明——《是对空头说“不”的时候了》,该文主要从政策面、基本面等角度论述了看好股市的理由,与周刊上那篇技术面分析的文章形成了互补。

我的文章是5月17日写的,准备刊发在次日的市场版上。巧的是,当天晚上报社首任社长武总来编辑部检查夜班工作,他看到了此文后觉得导向很不错:在市场一片悲观之时,刊发此文对正确引导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有重要意义。于是要求编辑将此文修改成署名评论发表在头版。5月18日,该评论以《认清时势 坚定信心》为题出现在头版右下角。不过,这一天,市场没什么太大反应,仍然是一派悲观情绪。

第二天,5月19日,一个注定会载入中国股市史册的日子,熊气迷漫的股市在这一天突然爆发了,上证指数单日大涨4.64%。随后,市场以逼空方式,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累计上涨超过70%,6月30日上攻至1756点。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一再被怀念的“5·19行情”。这波行情实际上是由政策调整刺激外加市场长期下跌积累了足够反弹能量合力而成的。

股市的突然爆发除了将沉睡已久的投资者彻底唤醒之外,也让很多人在兴奋之余突然想起前一天时报那篇署名评论,于是纷纷打听:此文有何背景?哪个主管部门授意而写?当他们得到的答复是“没背景、非授意”时,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就连本报内部一些同事也认为这个答复是出于某些要求而作出的。事后想来,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夕刊发这样导向性明显的评论,让人产生“有背景、有授意”这样的猜测一点也不奇怪。

而实际上,这纯粹是一种巧合!这篇评论不过是一位股市长期观察者根据市场常识所进行的一次理性化表达,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一位同样对市场有感知且时刻不忘媒体社会责任的老媒体人。经过此事,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在媒体上发声一定要谨慎,即便是以个人的名义,也一定要本着对投资者、对市场、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在此后20多年的从业生涯里,我陆续写了很多财经评论,始终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说是问心无愧!

(作者系证券时报社编委)

责编:万健祎

校对:祝甜婷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