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事儿:1963年,一个名叫Marlee Benny的小姑娘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道捣蛋的David(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

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Schiller JKuste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一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Schiller JKuste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那些年来,孩子们有关此类问题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些信件时,他的心情就会变得沉重,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

这一次,正当他对Marlee的来信不知道如何回答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婚礼。他后来说,他一生都要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间名扬天下。

Schiller JKuste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

  • 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俩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对方的右手上。
  • 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的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装扮左手吧。

Schiller JKuste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必要把饰物再戴到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

后来,Schiller JKuste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Schiller JKuste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Marlee Benny回了信。

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然后,这封信就被我们的一个同胞看到了。他跟帖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也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报应感到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

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如去觉得这话说得有些太过含糊。各位看官,我们老祖对这个问题其实有更具体的说法,叫做:人之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之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意思就是,当做好事时,尽管当时看起来没有得到福报,但实际灾祸已经避免;当做坏事时,虽然看起来暂时没有招致祸殃,但是福报已经没有了。

讲个真实的故事吧。

  • 二战中的一天,艾森豪威尔在法国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那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疾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瑟瑟发抖。
    艾森豪威尔命令停车,让翻译官下车询问。同车的参谋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
    但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下车去问。他说:“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冻死了!”经过询问得知,这对老夫妇开车去巴黎投奔儿子,但中途抛锚了。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尔听后,立即请他们上车,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事后的情报让所有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尤其那位参谋。原来,德国纳粹的狙击手事先已经埋伏在必经之路上,希特勒早已认定艾森豪威尔那天将毙命。
    狙击计划破产后,希特勒怀疑情报不准确。他绝对想不到:盟军的最高统帅,在那天、会为了一对陌生的老夫妇而临时改变了行驶路线。

艾森豪威尔的一个善念让自己躲过了一场谋杀。如果不是这个临时起意的绕路决定,二战的历史就可能将会被改写。各位看官,艾森豪威尔这段经历,是不是我们老祖说的“人之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的一个实例呢?

实际上,不仅这半句,接下来的半句“人之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被验证着。包括工作上马马虎虎、生活中拖拖拉拉等看起来似乎很小很小的“为恶”,也都将会让自己远离福报。

只是,有时候、其本人也未必能够意识到。如去曾看到过一个IT公司的职场白领说的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 那天,我需要在周日下午给领导提交一份文件。文件很简单,就是汇总同事们(甲、乙……)采集到的数据。为了避免周末加班,我周五一早就发了通知。这其实是例行的常规工作,一般十几分钟就能搞定。
    可是,当时因为公司业务调整,同事甲和乙已确认将被裁员、只等着拿到补偿后走人。同事甲的数据很快报了上来,和往常的响应时间一样;而同事乙则始终未回复。等到快下班时,还是一直无音讯。
    以前,我要数据时,有时候甲报的早一些,有时乙早一些,从来没有让我等这么久过。于是,我就私信了乙,但她还是没回。到了晚上,我又私信乙一次,她仍然没回。一直到了周日,都没有回信。于是,我就打电话给乙,结果还是无人接听。
    我只好再微信了她一次:“领导现在催要文件,你的数据和上个月相比,有无变化,如果没有,我就按上月的数报上去了。”她终于回复了:和上月一样。
    第二天,就有一个相识的猎头打来电话,说他了解到我公司裁员的消息后,正好手上有个“高薪以待”的合适职位,想让我帮他推荐一个人。我问了一下这个职位的薪资和工作内容等情况后,觉得确实不错、可谓待遇优厚,于是毫不犹豫地推荐给了甲。

  • 等一同被裁的同事都办理完工作交割后,甲就在大家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下、直接到新公司报到去了。几个月后,乙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让我帮着问问猎头、有没有合适的职位。
    她问我,上次介绍给甲的那个职位,她觉得自己比甲要更合适,并且和我共事的时间也更长,为什么当时没有和她说?我解释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当时和乙的联系一直不畅、而和甲的联系一直畅通。
    她后悔不迭地说,如果当时知道不及时回消息、会影响给她推荐工作,她肯定会及时回。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我在心里是这么想的。但在当时就笑了笑、转移了话题。
    其实,我的真实想法是:这个猎头找我来推荐,说明对我信任。我得给他推荐一个敬业、称职的人,而不是推荐一个和我共事时间长的人。否则,我在这个猎头心目中就会变成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

患难见真情,离职见人品。一个人在离职前的表现,最容易暴露出他是不是真的敬业、是否真正称职。在离职前这个特殊时刻,甲用自己对工作的善始善终、赢得了一份新的满意工作,而乙因为对工作的敷衍塞责、让自己失去了一次机会。

这难道不也算是“好人有好报”吗?小时候,我们常听人说“好人有好报”。可是,等我们长大了以后,却会发现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好人未必真的会有好报”。如:我学习比别人更努力、但考的学校没别人的强,我成绩比别人都高、但就业还是不如别人的好,我工作比别人更尽心、但薪水没别人拿得多……

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去也是如此。如去也曾一度怀疑:所谓好人有好报,是不是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管理,而刻意编造出来的愚民信条呢?……

随着阅历增长,如去慢慢懂了其中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必不会有人怀疑。可是,在我们刚刚播完种子的时候,埋藏有瓜种的土地、埋藏有豆种的土地,和任何种子都没有种下的土地,谁又能看出其中的不同呢?可是,等到收获的季节,就能看到不同了:有的收获瓜,有的收获豆,有的一无所获。

这就是为什么在“好人好报、坏人坏报”的后面要加“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来补充。因为这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可能还挺漫长。所以,当我们与人为善、种下善的种子后,不要迫不及待地要求福报。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作恶的人,不仅暂时没有得到恶报、而且还成为显贵时,千万要不改初衷,勿不可被诱惑、跟着去作恶!一场大旱,可能让我们今年颗粒无收;但是,这远远不能成为我们来年不再播种的理由。

因为您如果不播种,来年即便是风调雨顺、您也会颗粒无收;各位看官,您说是这个道理吧?每个人的天份(如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当我们付出同样的努力、却没有取得和别人同样的成绩,甚至远远不如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成绩好时,一定保持清醒认识、告诉自己:如果不努力的话,成绩将会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