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强人,与大国博弈风险四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OP商业观察 ID: topsygc2020

全球大滞涨,中国新周期,拥抱一生一次的机会

都在走极端

阿根廷出了个疯子,菲律宾出了个强硬派,韩国出了个嘴炮王,荷兰出了一个极右派,德国出了一群好斗分子……一时间,全球政坛急转,风向与过去40年完全不同。

本质上,都是玩同一个套路,只不过说辞不同而已:

示强于外,实侵于内

如果再把美国这两届总统都玩弄“去全球化”(去中国化)算进去,妥妥的时代浪潮啊。

更有意思的是,越是这样的人设,在各地还特别受欢迎,人气旺,支持率高,能打能战。

我们也只能认为,这就是代表全球各地的民意了。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难道滋养全世界40余年的全球化就这么不堪?

本质上,还是全球化的红利建立在互联网革命的浪潮基础之上。因为有了这个新的技术革命,发达国家愿意把老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有活干。大家相互合作就有了基础,无非就是增量财富的蛋糕分成多少问题罢了。

可是,现如今,本轮技术革命的红利已经微乎其微,发达国家自己也没有什么新的生意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更是不可能。

于是,各国一下子都发现,全球化的好处越来越少,而为了维持全球化合作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和代价却有增无减。

反观如果存心搞破坏,甚至伤害一下全球化,还可以有机会从其它国家手里获得更多财富的蛋糕分成。

这也就意味着,“去全球化”其实是全球各地为了守住自己的生存成边界线,在全球新技术革命没有爆发前人性必然的挣扎。

也就是说,去全球化反而是各国为了在存量经济时代获得更多额外收入、减少更多不必要的支出所采取的必然行为。

其实,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有大买卖干的时候,大家伙聚在一起拼命打工合作;大买卖不行了,桥归桥、路归路,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才是全球各地强人政治迭出、全球化浪潮式微、地缘博弈升温的根本原因!

从大周期的角度,这种“去全球化”的浪潮,其实是全球各地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在老的技术革命红利耗竭、新的技术革命还在孕育的历史过渡期,“去全球化”不仅是肯定会发生的事情,而且还是拥抱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性手段。

站在全球产业链分工角度,以前是发达国家吃肉,发展中国家喝汤。当还有口汤喝的时候,那么,大家都信仰经济增长第一。

可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连汤都喝不到了,那就不玩了,这个时候“分配”就成了核心问题了。

一个经济体国内的情况是这样,同样,今天的国际社会也是如此。

各国只要能够选出强人,都希望可以出去夺食、抢饭碗、抢存量财富。本质上,就是对现有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颠覆和不满。

2018年川普对我们发动贸易战开始,A森就说过,这其实是产业链战争。

具体而言,就是美国要把我们摁在初级代加工位置,而我们想要升级为先进制造业。

可是,随着这种大国博弈产生的全球经济负面冲击越来越大,尤其当中还有三年疫情。上述的产业链战争已经由原来的中美博弈为主,快速蔓延到全球各地。

也就是说,大家都想要参与产业链战争,都想要升阶为更牛逼的产业分工位置以便可以获得现有全球增量财富中更大的蛋糕份额。

试想,这种事情,也就只能是强人和狂人去干的了。

反观现在的中国,对外采取中庸之道,不激进,也不退缩,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正确的事情,是极为少见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全球各国都有心参与产业链战争,那么,真正受伤的其实是美国主导的这套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它变得更加脆弱,更多碎片化,更高的成本,更低的经济产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以及重复生产导致的巨大债务风险。

所有这一切都将在后续几年逐步过渡为债务危机和通胀危机,从而使得整个全球经济步入实体经济危机的超长周期的冲击波。

有选择吗?没有!

越是渴望短期振臂一呼去变革,越是被反噬严重。

激情是没有价值的,激情换不来先进制造业,更换不来新的技术革命。凭着激情上位的大佬们,也将会引发各自国度内越来越激进的浪潮。很有意思,一战前就是如此的民风啊。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两全其美,只有两害取其轻。

是短期吃一波好处,还是追求长期的技术变革,这对于所有经济体而言,都是极为艰难的抉择。

一个经济体资源就这么多,如果追求短期拉行情,那么,挖掘长期发展潜能就没有机会了。

反之,如果关注长期发展潜能,可是短期太过痛苦,民众受不了,往往在那些民主国家内连掌舵的权力也没有,也就不要说追求什么国家长期利益了。

理解了这个深层次的矛盾,也就明白,为何明知自己的主张很有瑕疵,可就是这么多走极端的大佬可以在全球各地上位。

长期都不管了,先把握短期红利,短期房股双high,短期经济维稳,短期通胀压下来了,至于长期,留给后来的有智慧的人去处理吧。

当绝大多数国家的大佬们都是这个思维,那么,相互合作的基础就开始动摇,相互缠斗的前景“开始明朗”。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这几年的打法算是全球的异类。

近乎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拼命放水的时候,我们在2021年1月之后就严密收紧。

但是,与此同时,却从来没有房企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努力构建制造业生态链和攻破制造业短板。

如果不是美国给予我们这么多压力,或许要说服有形之手坚定这么干,也是很难的。

经济史告诉我们,制造业的发展,很多时候,就是在承受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下,才开始开挂的。

为了生存,为了获得资源,为了不变成它国的奴口,只能咬紧牙关铁血发展制造业。

前段时间A森介绍过莫迪经济学的操作,其实60~70年代拉美很多经济体都是军政府,手段比莫迪还要老辣。可是,最终由于没有强大的外部承压,很难做到凝聚全社会的资源坚定砸向最前沿的领域,而面临了经济的溃败。

同样,为何东亚地区是“制造业美元”的关键性支柱?因为,这个地方就是魔鬼竞争,每个经济体之间都是相互比拼、资源不足、历史纠葛较深。所以,这个地方只能拼命发展制造业来谋求活下去。

制造业这东西,要做好,只能是举国体制,没有其它办法。

但是,当你真的做的很好了,也就很容易招来大国博弈的风险四溢。这点在全球经济进入冰封时代,尤为明显。

客观而言,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了。除了努力把控全球制造业的主导权,我们的国运没有其它腾飞的机会。

最后,我们可以聊一下智利,这个也是拉美军政府的代表,却是拉美经济发展的最成功的。

智利的牛逼在于,一边拼命举国体制,一边继续押宝出口导向,一边深化跟全世界各地的经贸关系。看上去是军政府的铁腕,可是一切的举措都是围绕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去布局的。应该说,这和拉美其它经济体完全不同,这也就使得智利成为拉美地区的一朵盛开的玫瑰。

我们没有办法避免来自美国和其它地缘承压,但是,后面的国运之路如何选,却是我们可以把控的。

现在的中国,只有逆袭为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业帝国这唯一的一条路,否则,前途堪忧。也就是说,索性做到最大,让别人没法惦记你,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