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是一个成语,它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是一个成语,不过它在古代的时候用得并不算多,只是最近十几年突然出了名。

因为在2005年7月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纪宝成把它用到了一段欢迎词里面,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论。

当年有人代表团来访问的时候,纪宝成校长在欢迎词的开篇提到:“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很显然,纪宝成校长认为“七月流火”是指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

后来有人指出,纪宝成校长把这个成语“用反”了。因为“七月流火”不是指天气炎热,反倒是指——天气开始转凉。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七月流火”释义

一、“七月流火”释义

有学者指出,针对《诗经·豳风·七月》,秦汉时期的学者毛亨、郑玄早就已经作过注释,指出“七月流火”中的“流火”是一种天文现象。这里的“火”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

这颗星星在每年六月的时候,位于“中天”,方向最正;到了七月就从偏西的方向下行。每当这个时候,天气就开始转凉了。

所以《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就是说,每年夏历七月的时候,大火星流向西方,天气开始转凉了,到了九月,就要给大家分发寒衣了。

明代曹学佺有诗云:“七月流火火不流,屋中如甑心烦忧。”意思是说,明明到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可暑气并没流走。人坐在房间里就好像坐在蒸饭的蒸笼里面一样,心烦得要命。

清代裘琏也有诗云:“六月徂署日更长,七月流火风未凉。”意思是说,六月盛夏的时候,白昼变得更长了。到了七月天气应该转凉了,却还在吹着热风。

由此可见,自秦汉时期开始,直至清代,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大多认为,“七月流火”就是七月天气开始转凉。

二、现代人错用“七月流火”的原因

二、现代人错用“七月流火”的原因

到了现当代,人们很少用到这个成语。不是文科生,也不会去阅读《诗经》了。这时候人们看到“七月流火”四个字,很自然就会把它和“天气热”挂上钩。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我想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其一,当代人并不了解古代天文学,也不知道有“大火星”的存在。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人,采集民歌、雅乐编撰出来的“诗集”。这些诗歌当中,有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但是更多的部分就是先秦时代的文人们撰写的作品。

由于当时掌握文字工具的人,大多是国家的上层贵族和“占星师”,所以他们会把观察古代天体运行得到的结果,记录到诗里面。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预测国运,二是可以不误农时。所以现在当我们看《左传》这样的古代史书时,就可以时常看到一些关于星象的记录。

比如,《左传·昭公四年》:“火出而毕赋。”《左传·昭公十七年》:“火始昏见。”《国语·晋语四》:“岁在大火。”这些句子里面的“火”,指的就是“大火星”。

可见“大火星”在这本历史书中,是作为时间和季节的标记出现的。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帝喾封长子阏伯于商丘,后来他做了尧帝的“火正”。

阏伯的后代开创了商朝,所以这个朝代就崇尚红色,非常重视“大火星”。因此“大火星”又被称为“龙星”或“商星”。

商朝的统治者用“大火星”来夜观星相,预测未来。同时也用它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它是商朝时期国家的守护星辰。

但是后来随着王朝的不断更迭,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国家的统治者变得不那么看重“占星术”了,于是“大火星”就慢慢地变得不那么受人重视。

当后世的人提到它时,往往就只是利用它来预测气候的变化了。到了现代,指导农事有了更加先进的预测系统,因此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大火星”存在。

纪宝成校长是八十年代经济专业的硕士生,平时也不太可能去读《诗经》。猛然间看到“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形容七月天气炎热的诗句,并不出奇。

其二,现在的人搞不懂《诗经》中的七月,到底是指新历的哪几个月。现在人容易把“七月流火”的意思理解错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诗经中的七月和我们现在的七月不一样。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政若循环,穷则反本,而秦正以十月。”

意思是说,夏朝的正月就是现在的“元月”,商朝的正月是十二月,周朝的正月是十一月,而秦朝是以十月为正月的。

所以按照夏历来算,“七月流火”中提到的“七月”,就是现在我们现在说的农历七月,即新历的八月或者九月。

如果以商、周、秦三代的时间来算,商朝的七月,就应该是现在新历的八、九月,周朝的七月就是新历的七、八月份,而秦朝的七月,就是新历的六、七月份了。

因为“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其创作时代是周朝早期,所以诗中的七月,应该就是我们如今的六、七月份。

然而这两个月正是盛夏时节,天气本来就是十分炎热的。所以人们一看到七月,自然不会把它和“天气凉”联想到一块儿去。

不过后来就有人指出,《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虽说是产生于周朝早期,但是当时的人未必一定用的就是周朝的历法。

古代政府办事效率不如现代那么高,改朝换代之后,国家制定新的历法并将它普及开来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

《周历》的“共和元年”是公前元841年,那时候周朝人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历法,而周朝正式诞生的年份,是公元前1046年。

换句话说,周朝创建205年以后,这个国家才开始正式使用周历。那么在这二百多年中,人们用什么历法呢?肯定只有沿用上一个朝代留下来的历法了。

按照商朝历法的七月来算,那么这个“七月”即是指如今的八月、九月,正好是盛夏过去天气转凉的时节。

其三,一看到火字,就想到炎热天气。因为不熟悉古代天文学,不知“大火星”。又对历法的使用缺乏了解,再看到“七月流火”中的“火”字,很难不把它和天气炎热联系到了一块儿了。

其实就算到了现在,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诗经《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流火”,指的就是天气很热,而非“大火星西流”。

他们的理由是,“流火”存在语法上的倒置,不符合古人对天文现象进行描述的习惯。同时还有人坚持认为周朝人绝对不可能用前朝历法。

关于这个问题,前面我在第二点中已解释过:由于周王朝建立之后205年才有周历,所以在之前的二百多年中,他们只能用前朝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

因此,部分学者想用这个理由来否定“七月流火”的“流火”,是指“大火星西流”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结语

结语

“七月流火”本来是指一种天文现象,即古代的“商星”(心宿二)在七月的时候,从“中天”向偏西方向下行。

由于当时的七月是新历的八、九月,所以当“大火星西流”时,季节就从盛夏进入了初秋,天气慢慢地变凉爽了。于是到了后来,人们就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季节变换,天气转凉。

尽管一直有人质疑“七月流火”中的“火”,指的不是天文现象,但是由于自秦汉以来,一直到清代,我们中国的古代文人普遍把“七月流火”当成天气转凉的代名词。

所以这个成语的解释,也早就有了定论,没有再争论的必要了。现代人看不懂这个成语,容易错误地认为它是在形容七月的天气很热,这一切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成语比较冷僻。

其实早在2005年7月,人民大学的纪宝成校长误用这个成语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江南时报》和《市场报》等报纸,就经常把“七月流火”当成形容天气炎热的成语来使用

后来纪宝成校长一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才被纠正过来。所以曾经用错过这个成语的人,倒也不必觉得羞愧。

其实生活中这种相对冷门的成语,如果一直没有人跳出来纠正它的用法,等大家都错误地用上个几十年上百年,说不定错的就成了对的了。

这种情况就像“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原来是穿着胸前绣有飞禽走兽纹样的官服,头顶上戴着用鸟兽羽毛装饰的官帽的人们。

后来不知道是哪一位“英雄”第一次将它曲解,中间再经过若干年的嬗变,其含义就从“穿着官服的人”,变成了“禽兽穿着官服”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像“衣冠禽兽”、“七月流火”这一类成语,到了如今早已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解释,那我们还是老实地按照约定俗成去使用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