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关注骆驼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骆驼最近一直都在写一些革命先烈,骆驼之所以写这个题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第二个原因是骆驼在看历史资料时,发现在我党建立之后的各种战争中,其实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很多英雄都“默默无闻”,所以骆驼想借建党100周年之际,把这些“低调”的英雄再重新认识一遍。

但随着骆驼写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知道越少,那么这些曾经的战斗英雄,为何会默默无闻呢?骆驼今天想借着聊志愿军英雄伍先华的事迹,来顺便聊一下这个问题。

四川英雄

伍先华烈士的家乡在四川遂宁,这个地方曾经出过不少的名人。最广为人知的,是写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和卓文君等人并列为“蜀中四大才女”的黄峨(黄峨的丈夫是写出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明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此外遂宁还是“冰糖”发明人唐代僧人邹和尚、“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张问陶等人的故乡。

不过伍先华虽然出生在“人杰地灵”的遂宁,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恶劣,他却并没有读过几年书,后来他还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如果不时候后来共产党打跑了国民党,那么他可能会死在国民党军的折磨之下。因此伍先华参军以后,十分感念党的恩情,在训练中是十分的刻苦。

当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以后,表现得更加亮眼。据记载,在他参战之初,就在一次执行防守任务时,只和两位战友就抗住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而且他还在此次战斗中顺利营救过一位战友,因此战后他荣立了三等功,并当上了班长。

伍先华当了班长以后,变得更加“用心”,他不光在生活上处处照顾战友(在别人都休息时,他加班砍柴给战士取暖,为战士烤鞋除冰),还在工作上多想一步,当时他所在的部队主要的任务是防御,因此挖坑道当掩体就成了日常工作,常规的挖法都是从上往下挖。

而伍先华却开创性地提出,先垂直挖,然后再挖下层,这样土层底部被掏空后,很快就会被挖开,这种大大加速土建的方法,又让他荣立了三等功。当时我军的交通线多被美国空军炸毁,因此补给困难,缺少灯油的部队一到完善就只能抹黑,后来伍先华又发明了青冈树(一般的铁路枕木用的就是这种木材)制灯法,这让他再次荣立了三等功。

伍先华除了善于思考之外,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据伍先华的战友秦怀堂回忆,当年伍先华作战十分勇敢,在一次反击战中,伍先华身先士卒,带领本班战士,一路爆破敌人的堡垒,顺利攻下了目的地的制高点,但又被藏在坑道中的大股敌人拦住去路,伍先华等人在和敌人激烈交战后,仅剩下了三个人,伍先华一看不能再僵持下去,于是自己拿着炸药包扑向了坑道中的敌人。

伍先华和坑道中的40个敌人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之后,我军的进攻通道彻底打开,而后我军顺利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事后,我军为表彰伍先华烈士的功绩,给他追记了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后来朝鲜方面也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并追授了象征极高荣誉的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英雄为何不出名

按理说,伍先华这种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得到了各方认可的英雄,应该是家喻户晓,但是骆驼相信,现在应该有很多人(骆驼在研究这块历史之前,其实也不知道伍先华烈士的事迹)可能根本都知道这个名字。这是因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军对他不重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单从伍先华烈士所获的荣誉来看,我军对他就不是一般的重视,而且在伍先华烈士去世以后,他所在的班还被命名为“伍先华班”,这个班时至今日依然存在,这个班的第34任班长刘政康,还曾是2019年大阅兵时的战旗方队的擎旗手。

此外在他的家乡遂宁的烈士陵园中,还有一尊他的雕像,当地的学校等机构,每逢清明节等时间,还会专程去祭奠他。骆驼搜索资料时,也发现不少官媒也都曾报道过他的英勇事迹,而很多有关朝鲜战争的书中,骆驼也曾发现过几次他的名字。由此来看,我们不光对伍先华这样的英雄有足够的重视,在宣传上,其实也下了很多的功夫,那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呢?

骆驼反思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军的英雄太多,因此对于他们的宣传虽然有,但也难免力度不够,第二,我们现在的一部分人,可能繁忙于工作,奔波于生活,所以对这些曾经的英雄也有所忽视。

所以骆驼认为,伍先华们之所以被大家“忽视”,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主观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想去了解他们,我们总有办法去找到他们的事迹信息。因此骆驼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希望自己能更多了解这些先烈的故事,也能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曾经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