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功臣赵普,留下“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的典故。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人生大部分的认知,都来自于《论语》,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情世故皆在其中。

如果你是一个人缘很差的人,建议你多读一读《论语》,学会以下几条社交潜规则。

01

人比人,主动“低一等”。

孔子过世后,鲁国刮起了一股风,大家都追捧子贡,认为子贡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子贡听到风声,说了一个比喻句:“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意思是说,孔子家的围墙,有几丈高;我家的围墙肩膀那么高。你们要走到孔子的家门里面,才知道有多富丽堂皇。

很快,鲁国人就不再追捧子贡了,大家都去探索孔子的“智慧”。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为什么会生气呢?其根本是因为自己“比不过别人”。

别人家的孩子听话,还考上名牌大学;别人家的妻子爱劳动,别人家的老公收入高;别人家的公公婆婆退休了;别人家的房间很奢华......

人的本性里,都希望能“炫耀一番”,但是自惭形秽,就无法炫耀了,因而内心不愉快了。

其实,比别人低一等,就说明自己更加谦卑,也找到了差距,进步的方向。

主动比人低一等,对方会舒服,大家会看到你的好人品,从而凝聚了自己的吸引力。

水往低处流,形成大海;人往低处走,虚怀若谷。

02

人多时,学会赞美人。

很多人问子贡,为什么孔子那么聪明?名气那么大?

还有人问,孔子走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搞得清清楚楚,有什么秘诀?

针对大家的疑问,子贡回复: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因为孔子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等美德,因而任何地方的人,都愿意把当地的大事告诉他,都喜欢和他交谈。

子贡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能量的孔子,也体现了子贡对孔子的尊重。

从孔子的美德里,我们还能发现,主动礼让,仰视别人,会让自己成为高贵的人,也能够结交无数的民众。

谁不愿意和一个如温玉一样的人相处呢?

如果你人缘不好,那就主动去温暖别人,一准没错。

越是人多的时候,越不要揭露别人的伤疤,更不要说丑事。说好事,传播喜悦,那么大家在快乐之中,就成为了朋友,就加深了印象。

有一句很熟悉的话:“智者,人抬人。”

抬高别人,自己跟随其后,也能水涨船高。而抬人的简单方法,就是赞美。

当然,赞美不是浮夸风,而是利用别人实际上的优点,予以传播。

03

尴尬时,给人留退路。

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个蛮不讲理、喜欢舞刀弄棍的人——子路。

子路成为弟子之后,学习音乐,学会了伴奏。

孔子说:“你何必在我们面前鼓瑟呢?”

言外之意,就是子路的音乐,太刺耳了,不好听。

从此,大家都瞧不起子路。

还好,孔子打了一个圆场:“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以上这句话,就是比喻子路做学问、学技能从浅到深,慢慢达到很高的水平。

听了孔子的客观分析,子路又成为了大家喜欢的同学。

人啊,不要咄咄逼人,如果说错了话,让人不舒服了,应该马上想办法,给人一条退路。

圣人都会“乱说”,何况是普通人呢?

当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但是可以用另一句话,去引导话题,让大家拐个弯,看到美好的东西。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别人进入了尴尬的地方,你也被逼到绝路了,那么各自退一步,空间就宽敞了。

要别人退让的前提,就是你主动退一步,而不是坐等对方让一让。认错、道歉、改口、退避三舍,都是可以的。

04

平常时,发现别人的优点。

孔子的弟子众多,但是孔子能够因材施教,让每个弟子都有出头的机会。

他发现了颜回的优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还发现“中庸”的哲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有人统计过,《论语》一书中记载,孔子表扬弟子共37次,其中颜回占11次,子路5次,子贡4次,子夏、南容各3次,冉求、闵子骞各2次......

所有的表扬,都建立在“发现”的前提下。

有句耳熟的话:“世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你总是盯着别人的长处,说明你的眼睛里,有风景,和任何人相处,都会找到愉快的因子。

当你处处刁难别人,看到别人的丑陋面的时候,关系就搞砸了。

比方说,孩子考试,得了九十分,你觉得成绩一般,因为班里最好的孩子,都考一百分了。你一开口,孩子不高兴,孩子的爹妈也不高兴。

05

培根说过:“爱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就像补充收入;容忍对方缺点,这是节制支出。”

人缘不好的原因,一定是出在自己身上,眼睛、嘴巴、脸、手等,没有管好,总是给眼色,出丑脸,说刻薄的话,不愿意握手。

人在社会上混,谁都不是一座孤岛,需要接触别人,并且合作共事。

因而,学一学社交潜规则,从古人的智慧里找到具体的方法,很有必要。

主动与人结缘,社交游刃有余,生活蒸蒸日上。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