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百公里制动距离来判断一辆车的刹车性能好坏。将车辆加速至100公里/小时,然后全力刹车,制动距离越近代表刹车性能越好。

十年前家用车里制动距离小于40米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而如今这个门槛又被提高了,一大批车百公里制动距离可以做到35米左右。但无论如何还没有能突破30米大关的。

从原理上来说想缩短制动距离并不难,增大轮胎尺寸,增加制动力就可以让制动性能有显著提升。但实际上要考虑的因素却很多。

首先就是成本了,刹车距离越短需要的轮胎尺寸越大,而且刹车系统要升级,悬挂系统和底盘的一些零件也要升级,毕竟刹车时它们会受到很大的反向扭矩。

其次是轮胎尺寸增加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滚动阻力增加会导致油耗升高,不仅消费者不买账,甚至还会影响厂家的油耗积分。而且轮胎增大以后抓地力会大幅度提升,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益的,但极端情况下或许会起反作用。比如正常情况下车辆出现转向过度时会发生甩尾,而抓地力大幅增加后车轮滑不起来,可能直接就翻车了。

最后就是车身前后重量分配带来的刹车稳定性了。因为家用车大都是前置前驱,车头重量更大。就算是后驱车顶多也就能实现前后50:50的重量分配。刹车时由于重心前移,前轮承担的制动力会特别大,如果轮胎摩擦力足够强大,那么刹车时很可能出现后轮抬离地面的情况,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那些制动距离接近30米的车几乎都是后置后驱,后轮分配的重量更多,不仅可以避免急刹车时后轮抬起,而且后轮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制动力。

其实汽车上很多系统或者功能都是相互牵制的,一个性能单方面提升很难不影响到其他系统。而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合格的车辆,包括动力、油耗、使用成本和价格,所以厂家只能以适合更广大消费者的设定去生产。

有人买车非常看重制动距离,因为他们认为极端情况下制动距离哪怕短半米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但也有人认为没必要过分追求制动距离,因为安全驾驶才是一切的基础,经常踩出极限刹车说明驾驶行为本身已经有很大的危险性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