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曾、左、李、张都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和前三位不同的是,张之洞没有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经历,从军功上来说,他不及曾、左、李三人,这也是他没有封爵的原因。不过,就办洋务来说,他的成绩显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洋务领袖,在起初的时候却是一个积极反对洋务运动的干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和清流们一起攻击洋务运动。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早年在京为官时,他是慈禧手中一张王牌,用来压制地方实权派封疆大吏。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出生在贵阳。同治二年(1863年)中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及第,取得直接入翰林院的资格。1867年至1876年,张之洞历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和四川学政。回任京官后,很快加入了“清流党”的圈子,成为其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的“清流党”并不是什么严密的政党组织,不过是一群儒雅狷介之士的松散联合。这些清流们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坛上成就气候,主要还是得益于慈禧太后的撑腰。当时的大清朝,国家需要奕䜣、左宗棠、李鸿章等干臣大半“洋务”,以求富国强兵,显示中兴气象。不过,慈禧又担心内轻外重,以致尾大不掉,便打出清流这张牌来牵制那些炙手可热的洋务大臣。

同、光两朝,清流党人按地域分为南北清流。北清流活跃在先,南清流崛起于后。北清流以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他是资历老,权位重,又以“耿直”闻名,就连慈禧对他也得礼让三分。许多北方籍的官员,如张佩纶、陈宝琛、黄体芳等人,便聚集在他的周围。张之洞回京后,也迅速加入了这个圈子。

南清流先后以军机大臣沈桂芬、户部尚书翁同龢为核心,聚集了一批官员,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光绪帝的中坚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清流之间,因存门户之见,时有争斗。不过,在抵御外敌、改革弊端、痛恨腐败方面,他们都有共同的观点。尤其是在反对“洋务”方面,更是高度一致。但凡是参与洋务之人,一律被视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因此,李鸿章在地方辛辛苦苦办理洋务,却在朝堂之上遭到这些清流们的猛烈抨击。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嘴上说说容易,可真要干事却很难,尤其是在晚清那个困局下,想办一点实事就更难了。当时的张之洞不能体会到这一难处,可在1881年时,他被外放为山西巡抚后,似乎开始意识到原先对洋务派的指责有些言过其实了。

从1881年到1907年,张之洞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这些地方封疆大吏要办的都是实事,而办实事就得花钱,过去到处找李鸿章不是的张之洞这会儿才明白过来,办洋务是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一方社会的必然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后,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实行“新政”二十年,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亚洲第一大型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投产,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早了七年;大型军工厂联合企业湖北枪炮厂竣工。虽然它的建设、投产晚于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军工企业,但是其设备、产品的先进性明显后来者居上。他生产的“汉阳造”步枪,直到20世纪,依然是中国步兵最得力的武器。

此外,张之洞在铁路、纺织、新式学堂等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民营工商业迅猛发展,规模实力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到了1906年,汉口进出口贸易额占到全国的12%,几乎于上海持平。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编练了一支新式陆军,其训练水平与北洋新军同居全国一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抵制洋务运动到亲自办理洋务,张之洞这个华丽转身煞是惊艳。自从他当上疆臣后一改清流党的作风,这一从嘴到手的改变,不是所有人都能办到的,这也是张之洞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