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主中原后,一直标榜满汉一家。可在实际行动中却是一碗水端不平,对满洲、蒙古贵族采取优待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人官僚一直被打压。在同治之前,中央内阁、军机处以及六部中,都以满人为首,地方督抚大员中,也鲜有汉人出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局面最终被曾国藩的湘军集团打破,确切地说是被太平太国运动给打破的。自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后,大清各省的督抚基本被汉人收入囊中,经曾国藩一手提伯的督抚大员人数达到二十三位之多。同样,作为后起之秀的淮军集团更是青出于蓝,经李鸿章一手提拔的省部级(尚书、侍郎、督抚)共有三十八人之多。

而作为另一位同样举足轻重的人物左宗棠却显得有点落伍,他的楚军集团曾经和湘军、淮军齐头并进,曾、左、李三人也位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论功业,左宗棠不比曾、李二人逊色;论官位,位居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陕甘总督。可如此雄厚的实力和显赫的威名为何就没能培养出更多的高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从楚军集团中走出的督抚级别的高官仅有十二人。当然这个结果并不是说左宗棠的影响力和能力不及曾、李二人,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首先是左宗棠长期担任陕甘总督耽误了属下。当时的总督共有八位,直隶、两江、两广总督最为紧要,他们管辖的地区,经常要和洋人打交道,在当时大兴洋务运动的热潮中,懂得洋务之人自然更受朝廷器重。陕西地瘠民贫,虽然是用兵之地却非理政之所,因此左宗棠麾下的人才就难以被朝廷重视。尽管左宗棠也出任过两江总督,但时间很短,再者当时他年事已高,没有足够的精力培养后起之秀。

此外,左宗棠为人干练,能力超群,向来不大胆放手,使得属下缺乏历练的机会。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得出,左宗棠所保举的人,并非都是自己部下,比如他曾推荐过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一手提拔他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椝等等,并没有刻意培养自己的幕府人才和楚军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运气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左宗棠部下人才济济,但不幸的是,很多人英年早逝。比如夏筱涛32岁就署理福建布政使,34岁就成实授从二品大员,但仅仅45岁就去世了;周开锡,40岁出任福建布政使,也是从二品大员,但44岁时就病逝了,其他的还有不少都在40多岁就去世了。毫无疑问,如果这些人都在,是有很高概率成为一方封疆的。

除了这两个因素以外,与左宗棠本人的性格也不无关系。左宗棠是个倔脾气,形行事有时过于操切,相比曾国藩来说他缺乏退让容人的度量;相比李鸿章来说,又缺乏圆滑痞子腔的为官之道。正因如此,他和很多幕友的关系并不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成定康,本是左宗棠的募宾,于同治十一年被保举为道员,后来外放地方,先后出任甘凉道、甘肃按察使。光绪三年,因与左宗棠在某案件上失和,被左弹劾解职;再如魏铭,因与左宗棠不合,于同治八年告病辞幕,后来他去西安看病时就说了左宗棠不少坏话。

还有李云麟,同治元年入左宗棠幕府,当时他是兵部候补主事,经左宗棠保奏后,加上有正白旗出身,李云麟逐渐升至伊犁将军、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后因事被革职重入左宗棠幕府。但李云麟重返幕府后,和左宗棠闹起了矛盾,引发人心动乱。种种举动让左宗棠十分不满,于光绪四年奏请李云麟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不论左宗棠与幕友闹翻孰是孰非,可这无疑对他极为不利。本来陕甘就地处西北荒瘠之地,这些失意幕友的言行,更是多少影响了有识之士前去投奔左宗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