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潇潇梧叶送寒声”的深秋时节,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却如火如荼。在各界的关心下,博物馆又新获多批次的藏品捐赠,有的重达几百斤,有的是薄薄一纸,但其中饱含的,都是传承金融历史的深切情怀。

part.1

保存枪械?

保险箱还能这样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达400斤的保险箱及其德文铭牌

工行静安支行在装修大楼时,决定为这位支行“老员工”寻个新家。这位“老员工”从支行成立之时,就一直在那里,40年来默默无闻,安分守己做着自己的工作。这是一只古老的保险箱,高一米有余,连带一个结实的木质底座,估摸重达400多斤,表面深绿色油漆满是斑驳的痕迹,箱门的上方有一块德文铭牌,写着公司名和德国汉堡地名。据支行的一位老科长回忆,这个保险箱是解放前就留下来的,曾经是支行经警存放枪支弹药所用。箱子需要用两把钥匙开启,里面仍分若干抽屉,分别有相应的钥匙,以做到枪支和弹药分开保管。如今“经警”这一岗位已经在银行内不复存在,而保险箱也入驻博物馆,成为一件铭记历史的重量级展品。

part.2

能不能付?

老存单见证金融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这里有一些服务投诉赔付客户后收回的各种八、九十年代存单、国库券代保管凭证等,请问博物馆是否需要?”工行闸北支行一位员工发消息联系博物馆工作人员,并寄来了所述的4张票据。这些票证虽然并非珍贵稀有,但仔细研究仍颇有意思。其中有一张人行上海分行的整存整取储蓄存单开具于1982年,存期8年,当时全国只有人民银行。等1990年存单到期,人行早已成为央行,而个人储蓄类存款业务都已转给工商银行。想必客户当时拿着人民银行存单走进工行,内心总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过去那么多年了,存款记录还在吗?银行还认账吗?不管前因后果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储户利益,并非一句挂在嘴上的空话,最终这位客户在银行连本带息如数得到兑付。就是最好的证明。

part.3

姓社名资?

书名蕴藏改革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向博物馆捐赠书籍两本,分别是1975年版《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和1984年版《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前一本书系统阐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重商主义,一直讲到凯恩斯经济学。而后一本书,则编写于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使得更多人对经济知识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于是这样一本关于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本应运而生。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里面只有三章,分别讲了社会主义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银行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任务,以及新型社会主义银行体系。这书的出版,恰好是工行成立之年,标志着社会主义新的银行体系正式建立。这“一社一资”的变化,反映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国家金融事业变革的生动对照。

part.4

如今安在?

钥匙扣钩沉储蓄所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汤先生退休前是江南造船厂的一名员工,一日带着一枚小小的塑料钥匙扣来到博物馆进行捐赠。这枚钥匙扣亚克力材质,边长约3厘米的正方形,里面嵌有一块圆形的牌子,一面写着“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卢湾区江南造船厂储蓄所”,另一面则是“欢迎您参加储蓄”的广告语。这种塑料钥匙扣在90年代很常见,经常作为各类宣传活动的“载体”。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这家跟造船厂“联名款”的储蓄所,地址就设在高雄路2号江南造船厂内部,早期还叫分理处。当时江南造船厂还未迁往长兴岛,而银行就开设在厂区内,既能便利服务厂区员工,同时也是银行改革开放后充分竞争,努力“抢滩夺地”的一种形式。现如今,这家储蓄所因为造船厂的搬迁、地块的征用以及银行竞争模式的变革,而取消了“番号”,只能靠着这枚小小钥匙扣,唤起对过往燃情岁月的一丝追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