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台儿庄战役期间,实际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军令部次长刘斐在视察前线后都留在了徐州,协助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作战,所以台儿庄能够取得大捷,不全是李宗仁一个人的能力使然。决战前夕,蒋介石的电报曾经特地提到,如果战役未竟全功,白刘二人也要处分。

武汉会战期间,李宗仁因牙疾返回汉口治疗和休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由白崇禧代理,迟滞日寇第二军沿大别山南麓进攻的“黄梅广济”战役,也是由白崇禧直接指挥的。所以深挖军史的话,无需过分高估李宗仁的军事指挥能力,某种意义上说,论起作战上的机谋诡变,李不如白。

新桂系军阀统一广西军政的战争中,白崇禧始终充当参谋长的角色,绝大部分战役谋划也出自白崇禧手中。但是在“桂系三杰”初起时,李宗仁兵力最多(3000余人),黄绍竑次之,而白崇禧最初是没有基本部队的,所贡献的只是谋略,所以三个人的座次很早就已经固定下来了。

北伐战争开始后,李宗仁任第七军军长,而白崇禧成为总司令部代理总参谋长,开始了与蒋介石的初次合作,并在后者支持下逐渐掌握兵权。“四?一二”之前,是白崇禧率兵沿浙赣线攻入上海,民国十七年(1928年)二次北伐时,又是白崇禧率部打到了秦皇岛山海关一线,使桂系的势力达到顶峰:头枕两广、身卧华中、脚踏华北。

蒋桂战争爆发时(以桂军自武汉攻击湖南算起)李宗仁身在上海且毫不知情,是接到武汉方面的电报后出逃的,从这一时期开始,桂系的兵权已经由白崇禧掌握,一直到1949年被解放军四野全歼。比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两广事变”,李宗仁本来是不看好陈济棠有能力反蒋成功的,也不想与之联合,但是白崇禧一意孤行,无它,桂军大小将领在军事上是服从白崇禧的。

李宗仁

但是在1949年底之前,李、白两人之间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基本是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军,因为白崇禧在政治上是稚嫩的,远不如李宗仁老道,蒋介石多次试图拆散这个联盟均未成功,所以桂系始终可以与黄埔系周旋而不倒。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政府“行宪”,也是白崇禧鼎力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

淮海战役期间,坐镇武汉的白崇禧拒不发兵相助,终于使黄埔系精锐大部覆灭,成功地迫使蒋介石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旦下野,李宗仁终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最高处”,这是两个人合作的蜜月期和高潮点。然而高潮过后就是落幕,因为李宗仁没有实力和能力站在那里,让权欲心很强的白崇禧大失所望。

在蒋介石的幕后遥控下,“代总统”李宗仁无钱无粮无权力,连给保密局下达释放张、杨的命令都没人搭理,白崇禧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蒋介石适时出手,在广州密会白崇禧,一边忽悠一边给军费,还许诺了“国防部长”的职务,李、白联盟首次出现裂痕。

白崇禧

在北平和谈的条款抄送南京时,李宗仁曾经在战和之间彷徨,是白崇禧坚决不和的态度,最终让李宗仁没有签字:一方面,是李宗仁还秉承着与白崇禧共进退的原则,另一方面,是白崇禧掌握着20几万桂军老本,李宗仁手里已经没有军队了,如果不合作桂系就要完。

到白崇禧追到重庆请求李宗仁“归政”于蒋介石时,桂系李白已经事实上分道扬镳,说白了,这是白崇禧的私心作祟和对蒋仍然抱有幻想所致。“中国三个半军事家”那半个刘斐,在参加完北平和谈后,曾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初冒险秘密飞抵广州,同李、白彻夜长谈规劝他们起义,但终于未能奏效。刘斐最后进言忠告:“你们如果失败了,千万不要再到台湾去呀”!

李宗仁马上点头应允,白崇禧却是默不作声,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如此可见,政治眼光,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