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郡志》

四川峨眉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鼎盛时期,山上原有寺院100多座。云上金顶,天下峨眉。“高出五岳,秀甲九州”,这是古人对峨眉山的评价。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雄、秀、奇、险、幻是它的独有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年代峨眉山万佛顶风貌

古往今来,峨眉山历经岁月沧桑、历史的变迁,风光依旧!民国时期,有一些国外摄影师登上峨眉山,拍下了峨眉山独特风骨。这些老照片,每一张都浸润着历史的底色。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这座山峰叫“万佛顶”,平畴崛起,绝壁凌空,是峨眉山的最高峰。上面的建筑是僧人通慧率众建于光绪年间的万佛庵,次远处山峰为千佛顶,上有千佛庵。两寺庙均已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四川峨眉山金顶之上,华藏寺的几名僧人正面对云海佛光,凭栏诵经。云雾缥缈,犹如仙境。

金顶,是峨眉山的第二高峰。金顶上的铜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遥看金光灿灿,故人们称之为“金顶”,铜殿与华藏寺先后被焚毁。1986年,重建华藏寺,殿字轩昂,高耸入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年代,位于峨眉山金顶的华藏寺。墙壁和屋顶,全部用木材搭建而成。在进入寺庙的山路上,还修建有一些木栈道,方便游人和香客上山。

峨眉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全山过去有寺庙120座,历经岁月变迁,现仍有30处。主要寺院有:万年寺、华藏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常言:峨眉天下秀,气象起万千。一山含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1920年四川峨眉山云海风光。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真是太美了!

历史上,“峨眉十景”天下闻名,双桥清音、洪椿晓雨、萝峰晴云、灵岩叠翠、白水秋风、大坪霁雪、金顶日出、峨眉宝光、象池夜月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峨眉山九老洞僧人合影。端坐在中间的僧人,就是当年禅宗三大师之一的传钵。

九老洞位于九老峰下,从里向外看,洞口轮廓好似一尊老道塑像。相传这里是仙人聚会的洞府。九老洞与仙峰寺统称九老仙府,是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处位于山脚下的建筑群,是峨眉山的大峨寺。大峨寺始建于明初,后世扩建,数重殿宇,气势恢弘。寺后有一棵大松树,虬枝龙鳞,现古松已不存。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大峨寺,而是圣水阁。原为明代巡抚吴用先的私人别墅。到了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又改名为神水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位于峨眉山金顶上的铜塔。左侧塔造型为密檐窣堵波型铜塔,高七尺许,八重六方,首层每面为三尊坐佛,其余层每面一尊,刻镂精致,顶部安葫芦形塔刹。

康熙《峨眉山志》记载,明万历陈太后将8座青铜造塔放置峨眉山上。金顶原来有4座铜塔,到了清初只剩下3座。照片中男子是一名日本摄影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建筑,是当时位于峨眉山金顶的祖师殿。当时,祖师殿发生火灾被焚毁,人们在原址上建起了简易的木楼,照片拍摄于19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峨眉山僧人与游客站在树下合影。他们表情严肃。站在中间的两名男子,手拉着一个小孩。他们身后的寺院建筑依稀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当时峨眉山上的一线天木栈道,看上去比较简陋。在岩石上插上横梁,上面再铺上木条。两侧崖相距只有两米,木栈道下面就是溪流。照片拍摄于191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峨眉山的一处寺院内景象。主殿门楣上方匾额上,写着“十方楼”字样。两名男子站在台阶上,想必是到山上进香的游客。右侧偏房门口,停着两顶小轿。这座建筑究竟是哪里,笔者并没有找到相关的文字介绍。你知道是哪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四川峨眉山上,在山路的转角处,有一座小木屋。房屋年久失修,露出了青瓦下面的椽子。屋前是一条石板小路。这条石板路,是上山的必经之路。小路右侧,是深不见底的沟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山的石头小路上,一名香客正前面赶路。他背着布袋,肩膀上扛着一把雨伞,打着香会的旗幡,旗子上写着“同兴香会”字样。由此判断,在他身后,有一大群香会成员,他们相约登上峨眉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峨眉山金顶普光殿,华藏寺的前身。在历史上,峨眉山金顶寺庙,在数百年间,经常失火被焚毁,烧得片瓦不留,后来屡建屡毁。

究其原因,主要是金顶地势高,寺庙建筑又多为木材,最容易遭雷电袭击所致。如今,当你登上金顶,看到的是2004年重建的华藏寺,恢复了它400多年前金碧辉煌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峨眉山在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这张照片拍摄于洪椿坪寺外的山腰处,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木牌楼,上书四个大字“洞天首步”。意思是凡人入山走到这里,就开始进入第七洞天了。牌楼前,有几十级开凿在石头上的台阶,一名僧人正沿着石梯上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峨眉山上的万年寺,始建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当时叫普贤寺。后历经数次重建,一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

万年寺,为峨嵋山六大古寺之首、峨眉山规模最大的寺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有无梁砖殿、巍峨宝殿、白水池等重要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峨眉山进山途中,有一座牌楼,造型古朴,门匾上的三个字看不清楚,有人说写的是“伏虎寺”。伏虎寺,始建于晋代。到了清代,在虎溪河畔竖一座简朴高大、飞角重檐的牌坊,太史蒋超亲书"伏虎寺"三个行楷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人赫斐秋与峨眉山高僧合影。高僧身穿僧袍,手拿佛珠。赫斐秋则拿着一把芭蕉扇。赫斐秋,1866年来到中国,此后在中国度过了近四十年。撰写了《峨眉山游记》等大量关于中国的笔记。首次将西式印刷技术引进四川,建起了嘉定印刷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内的一座舍利塔。塔高四层,最上一层有一个拱形门,门上有锁,石门可以打开。石门上部有“舍利塔”三个字。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宝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四川峨眉山钻天坡景象。钻天坡,位于九岭岗莲花石与洗象池之间。钻天坡垂直高度300米,向上2500米,山路有32个折弯,1500个石头台阶。人走在上面如登天梯、两腿发软,俗称"鹁鸪钻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四川峨眉山上的背夫,他们身上背着一个特制的木架子,游客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坐在上面,让背夫背着他们上山。一般来说,背夫都是当地人,身强力壮,对地形很熟悉。背游客上山,其实是相当辛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峨眉山一条山涧之上,横跨一座石桥,名叫飞桥。位于万年寺和清音阁间。桥上站着三个人,桥下是陡峭的绝壁和潺潺的溪流。溪流间,散落着一些怪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四川峨眉山一名老者,从山上采药归来。他背着一个布袋,身后有一些新采的草药。采药人的生活也是很危险和辛苦的。

有诗写道:“脚踩云烟背负囊,不分寒暑采药忙。为救黎民沉疴疾,攀峰越险若寻常。”又有诗云:“采药人深山,苍茫云海间,盘空穿鸟道,异卉满囊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四川峨眉山峡谷中,矗立着一座吊索桥。五座桥墩,中间连着吊索,吊索上面铺着木板。吊索桥连接了河两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峨眉山上的清音阁。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风景秀丽。清音阁前建有接王亭。

结束语:峨眉山高凌五岳,秀甲九州。回看80多年前的峨眉山,风光旎亘古不变。峨眉山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只有走近它,才能感受到它的美。是啊,有生之年,一定得去一次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