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历史谈谈

奇文历史谈谈

网易号

关注
7粉丝
1关注
110被推荐
IP属地:浙江

6枚勋章

一起探索吧

  • 故事:大儿低调多年,暴露本性,父亲装不知,终前连夜让小儿逃走
    2023-12-10
  • 老照片:100年前的兰州,3个拾粪少年真懂事,猎人展示3米巨鹰
    2023-12-04
    1跟贴
  • 100多年前,美国摄影家镜头下的四川遂宁,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2023-12-04
  • 二战期间,乌克兰地区一位母亲把10个儿子全部送上战场与纳粹浴血奋战,这10兄弟经历残酷的战争后,竟然全部奇迹般活了下来,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这便是著名的李森科十兄弟。
    在乌克兰的一片宁静村庄中,李森科家族的母亲,叶夫多基亚,面临着生命中最艰难的决定。二战的阴影笼罩着每个家庭,李森科家也不例外。叶夫多基亚的10个儿子,从大到小,都准备好了加入苏联红军,与侵略者纳粹德国作战。家中的长桌旁,叶夫多基亚与她的儿子们坐在一起,进行了最后的晚餐。 "妈妈,我们必须去。为了家,为了国," 最大的儿子阿列克谢坚定地说。 叶夫多基亚眼中含泪,但她的声音坚定无比:"我知道,孩子们。我为你们感到骄傲。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勇士。" 战争的残酷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展现无疑。这10兄弟经历了战场上最严酷的考验,从斯大林格勒的街头战到克里米亚的战役。每一次战报都让叶夫多基亚的心揪紧,但她从未失去信念。 1945年,战争终于结束。村庄中传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李森科的十兄弟,他们都活了下来。村民们欢呼雀跃,叶夫多基亚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当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回到家门时,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被战争所改变,但他们的眼中仍闪烁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妈妈,我们回来了," 阿列克谢笑着说,他的声音充满了泪水。 随着战争的尾声,叶夫多基亚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忧虑。每当村庄的道路尘土飞扬,她的心就会紧张地跳动,希望中的焦虑让她每天都望眼欲穿。终于,那个期待已久的日子来临了。 一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叶夫多基亚的脸上。突然,远处传来了熟悉的步伐声,她的心跳加速。随着声音渐渐靠近,她看到了领头的阿列克谢,紧随其后的是其他九个身着军装的儿子。他们的脸上都刻着战争的痕迹,但眼中闪烁着回家的喜悦。 "妈妈!" 阿列克谢高喊着,率先跑向叶夫多基亚。 叶夫多基亚激动地跑出家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张开双臂,一个接一个地紧紧拥抱着每个儿子。每一个拥抱都如此紧密,仿佛要将几年的思念和担忧全部化解。 "我们都回来了,妈妈," 阿列克谢的声音带着哽咽,他紧紧地抱着母亲。 "我知道你们会回来的,我的勇士们," 叶夫多基亚的声音颤抖着,但满是坚定和爱。 当叶夫多基亚·达尼洛维娜·李森科的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回到家中,这个小村庄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每个归来的儿子都带回了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战争中的烛光,在黑暗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尼古拉是第一个回家的。他经历了战争的大爆炸,幸存下来后,他的身体带着深深的伤痕,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和希望。他对母亲说:"妈妈,我回来了,战争教会了我珍惜每一刻。" 紧接着是伊万,他曾是一名战俘,从集中营中逃脱。他的回归充满了惊险,但他的幸存更像是对生命力的颂歌。他紧紧抱着母亲,声音沙哑地说:"妈妈,你的坚强给了我力量,让我有勇气继续活下去。" 米哈伊尔和费奥多西的归来则带着战争的残酷印记。米哈伊尔的胸部受了重伤,而费奥多西失去了一条腿。但他们都保持着乐观。费奥多西开玩笑地说:"妈,现在我可以当你的靠山了,一个腿也能撑起整个家。" 安德烈和帕维尔经历了改造营的磨难。他们的回归如同重生,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坚持和勇气。安德烈轻声说:"母亲,是你的爱,让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都能看到光明。" 瓦西里作为一名中尉,他三度负伤,但每次都奇迹般地生还。他的故事如同英雄史诗,激励着每一个听者。他感慨地说:"妈妈,是你教会了我们,不论面对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 最后回来的是斯捷潘,他后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农学家和生物学家。他的归来不仅是对母亲的回报,也是对科学的贡献。他深情地说:"妈妈,你的教导是我的指南针,指引我走向了知识的海洋。" 叶夫多基亚·达尼洛维娜·李森科的故事,在1946年被成功评选为“英雄母亲”,并被授予荣誉勋章。她不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更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行动定义了母爱的力量和牺牲的伟大。她的故事和她的勋章,成为了苏联32.4万名“英雄母亲”中的一个光辉例子。 1984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村里的人们为她建造了一座青铜雕像,雕像后面种植了十棵白杨树,每棵树代表一个儿子,象征着母亲不朽的爱和家庭的坚韧。这个故事,成为了一段传奇,流传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 60年代,赵丽蓉与“杨三姐”,共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照片右侧的身影属于评剧表演艺术家古文月,而站在中间的那位老太太,她的名字叫杨国华,人们更习惯称她为杨三姐。
    杨三姐,乳名三娥,是民国时期在中国引起轰动的《杨三姐告状》一案的主人公。在那个时代,杨三姐以她的坚决与毅力,冲破种种困难,毅然决然地前往天津越级告状,为的是为她的姐姐申冤。她的坚韧和智慧最终使她得到了公正的待遇,让人们都看到了她的勇气和智慧,称她为告状的杨三姐。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三姐的名字逐渐为人所知。当地有一家富裕的地主家庭,他们虽然家境殷实,但性格却十分软弱,总是害怕被恶霸欺负。于是他们想娶杨三姐过门,希望借助她的勇气来“顶门户”,就这样,杨三姐嫁入了这个家庭,并生儿育女,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虽然这张照片中的杨三姐已经年老,但她的眼神中仍然流露出当年的坚强和勇气。她的形象和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
  • 惊人!1913年泰山老照片曝光,历史文化魅力尽显
    2023-12-04
    2跟贴
  • 不容错过!蒋英私人相册中的珍贵老照片!
    2023-12-04
  • 2023年,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照片传遍大江南北,祖国内外。下图这位中国的军人,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的平安幸福,都离不开中国无数无私的军人,也就是个人组成了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就是我们的国家。
    冷峻的面容和杀人的眼神让敌人感到恐惧,手中的钢刀是保卫祖国的利器。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爱偶像化。其实最好的明星是我们的人民军队。 路过的朋友朋友会免费关注一个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喜欢的人会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 “当年谁脑洞大开提出一对夫妻只生一个”?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做出了“全面放开二胎”的决定,从此,在中国延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宣告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再加上传统的“多子多福”的概念,到上世纪60年代,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7个亿。 局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7个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便摆在了国家决策层的面前,于是计划生育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 进入70年代后,人口增加数据还在向上攀爬,计划生育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只生一个”的口号也日渐成为各级政府的宣传方向。 1978年,四川什邡县率先制定了“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随后北京、上海、天津紧随其后都发出来了这个倡议。 此时,一个叫宋健的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宋健提出:“为使我国人口将来不再有大幅度增长,应当在今后30年至40年内大力提倡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此后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严格双控下“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开始正式实施。 其实,到70年代末,我国总人口已经接近十个亿,其中2.5亿人是吃不饱的绝对贫困对象,人均GDP全球倒数第2,人口问题仍被当做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只生一个的政策,是在人口压力的窘迫中被迫采取的政策,看似极端,但是确实适应当时的社会状态,时代需要它。 只生一个政策是历史特殊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代背景中,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利是弊,我们都要客观的全方位的来评价,最终交由时间来评判吧
  • 两位美女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
    时代的风气孕育了时代的精神! 看到她们的风采,让人羡慕不已! 可惜,那个时光已经远去,再也回不来了! 七十年代初,尼龙袜3块钱一双。 那时候,我们这里的劳动日工资只有四五毛钱。 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 我买的第一双尼龙袜。#70后这一代# #80后养老思考# #60后靠谁养老# 当时是1971年,我21岁。唉!
  •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一位年轻女孩站在西安矿业学院门口留下了这张照片。她穿着朴素的布衣和一双黑布鞋,这所学院在那年代是非常有名的,能够在这里毕业的学生都是天之骄子,而非一般家庭的孩子。
    这位女孩便是这所学院的毕业生之一,她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毕业时她和其他毕业生一样,走出校门时,国家是包分配的。随时间在不断地推移,到了03年这所学院改名为了现在的西安科技大学。
  • 1962年,王光美站在长城上,留下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镜头中的她身穿黑色旗袍,流露出一丝优雅和自信。
    短发整齐地梳在耳边,尽显干练活力。她的双眸如星辰般明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五官精致,容貌端庄优雅。 这一年,王光美41岁。她的生活和事业都处于稳定状态。生活中,她扮演的更多是一个贤妻良母。她悉心照顾家人,为丈夫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让他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 她,虽然已经老去,但是还能依稀看岀来年轻时漂亮的影子。她是谁,你还记得吗?
    她是国家一级演员,年轻时,凭借电影《苗苗》一举成名,后来又主演了《黄山来的姑娘》、《上海一家人》、《至高荣誉》,观众印象深刻,她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名气不输潘虹、赵静。 她是谁,看出来了吗?
  • 这对夫妻,为什么观众都不喜欢!
    不是因为他们的演技,也不是因为他们的颜值。 因为,只要老公吴刚一演戏,必须带老婆岳秀清进组,而且给她谋一个角色,夫妻共同上阵。《全家福》、《人民的名义》,都是夫妻俩一起露面。更有甚者,电视剧《狂飙》里,他们全家三口一起上阵,遭到网友吐槽。 真佩服这对夫妻,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 陈凯歌的前妻洪晃晒出与女儿的合影,毫无掩饰地展示出自己的真实面貌,自信满满。她身着红色长裙,气质出众,轻松驾驭住了这身装扮。
  • 令人动容!23岁的山东军嫂吴海燕,在丈夫牺牲后,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和丈夫的军装留下的一张全家福,感人至深。原本她有着幸福的家庭和深爱她的丈夫,但在她怀孕五个月时,丈夫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英勇牺牲。因为女孩还年轻,大家都劝她放弃,人生才刚开始。
    但她斩钉截铁说,我是军人妻子,当初选择了他,就意味着对军人奉献的崇拜,我不能让他断后。她鼓起勇气孕育二人爱情的结晶。丈夫已经离去,她将满心期盼寄托在孩子身上,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将孩子抚养成人。为这位单亲妈妈,美丽军嫂点赞!
  • 1979年,上海街头,一对母女步入公园,留下这张老照片。镜头中,母亲佩戴着一台海鸥相机,这引起了众多围观者的兴趣。相机在当时被视为昂贵物品,更别说是品牌相机。大家纷纷意识到,这家庭的生活与众不同。
    母女二人站在湖边,背景是宁静的湖泊和翠绿的植被。母亲身姿优雅,穿着得体,脸上透露出温和,而女儿则仿佛母亲的小复制品,面带天真笑容,明亮的眼睛透露出自信。 这张照片捕捉到的不仅是母女俩共赴自然的愉悦,更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氛围。这场景勾勒出一个舒适宜人的画面,母亲与女儿在湖光山色中尽情享受时光。
  •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网传山东,一大学高数老师生病不舒服,便让读高一的儿子来给大学生们上课。万万没想到,他讲的头头是道,是真的会,同学们都惊呆了。
    如果这是真的,其实也不是很稀奇,因为现在太卷了,聪明好学一点的孩子,大多都是在超前学习。 小学把初中的学了,初中已经开始学高中,高中的有些已经学大学的知识了。 有些有条件的家长,也是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只要他学的会,便一直往后教。 不过这个时候,高一的孩子怎么还会有时间给大学生讲课呢?而且这种情况是允许的吗? 对此您怎么看呢?
  • 1937年,美国华人演员黄柳霜为支持祖国抗日,倾尽所有资产。谁料,宋美龄访美时,却将她满是嫌弃的将她拒之门外,还放话:“她还不配当我的座上宾!”
    黄柳霜站在洛杉矶唐人街熙熙攘攘的街头,眼前的一切都透露着她熟悉的家乡味道。街角的洗衣店是她父亲的全部财产,也是她童年最深的记忆。每当她从狭小的店面走出,送完顾客的衣服,总会用自己赚的小费买一张电影票,沉浸在银幕世界的梦想中。 黄柳霜的祖父是第一代来美的华人,他的到来带着对美国梦的追求。黄柳霜的父亲在美国出生,继承了祖父的拼搏精神。黄柳霜自己则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以及对演艺的热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柳霜在唐人街目睹了一次电影的拍摄。导演被她的眼神和身姿吸引,邀请她参演《红灯笼》的一个小角色。那一刻,她的命运彻底改变。 从跑龙套到小有名气的演员,黄柳霜的事业逐渐起步。她的演技获得认可,但她心中更大的梦想是为祖国做些什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远在美国的黄柳霜心急如焚。她倾尽所有资产,支持抗日,希望能为国家的胜利贡献力量。 在宋美龄访美的盛大晚宴上,黄柳霜带着对抗日的热情和对宋美龄的崇敬,满怀期待地出现。穿着她最好的长裙,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光芒。她在人群中穿梭,希望能够近距离见到宋美龄,传达她的支持和敬意。 “宋夫人,我是黄柳霜,我为支持我们的抗日事业,已经尽我所能…” 黄柳霜的声音颤抖,她伸出手去,想要与宋美龄握手。 然而,宋美龄的目光扫过黄柳霜,冷漠而迅速地移开,仿佛她只是空气中的一粒尘埃。旁边的一位助手轻声对黄柳霜说:“宋夫人很忙,她没有时间与每一位宾客交谈。” 黄柳霜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她又试图靠近,但宋美龄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她还不配当我的座上宾!”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黄柳霜的心。 黄柳霜站在华丽的晚宴会场边缘,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可置信与伤心。她低声继续说,“我将我所拥有的都投入到支持我们的战争中了,我只是想…” 一位同为华裔的女士走近黄柳霜,轻声安慰她:“黄小姐,你已经做得很多了,你的心意大家都能理解。” 黄柳霜轻轻点头,眼角闪烁着泪花,她感到一丝温暖:“谢谢你,我只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对待。” 旁边的一位绅士插话道:“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的支持都是珍贵的,黄小姐,你的贡献我们都记在心里。” 黄柳霜微微抬头,虽然心中仍有难过,但她尽力展现出一丝微笑:“谢谢,我会继续做我能做的,为了我们的祖国。” 1922年,她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在一部名为《海逝》的电影中担任女主角。这部电影的成功让她一炮而红,成为了整个好莱坞瞩目的焦点。然而,这个高光时刻并没有改变她在电影行业中的境遇。西方导演们对她的兴趣,更多是出于对她东方面孔的好奇与利用,而非对她演技的认可。 与此同时,黄柳霜在中国遭遇了连续的抵制。她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常常被视为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这让她在祖国的同胞们心中遭受了误解和指责。回到家中,她面临的是父亲的不理解和责备。尽管她的片酬支持着兄弟姐妹们的高等教育,但父亲仍旧觉得演戏是不体面的事业。 黄柳霜的感情生活也充满坎坷。她曾深爱着一个白人导演,两人的关系甚至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在当时的美国,法律禁止华裔与白人结婚。再加上这位导演的不忠,两人的关系最终以痛苦的分手告终。之后的感情路也是波折连连,她在西方人和中国传统观念之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 失望于美国,黄柳霜决定前往欧洲尝试新的生活。在那里,她不仅事业重新焕发光芒,还积极参与支持中国的活动。她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甚至亲自来到中国,与林语堂、梅兰芳等名人结识,共同为抗日战争发声。 尽管她在欧洲取得了成功,但她对美国和中国的贡献依然鲜为人知。甚至在宋美龄在美国举办的茶话会上,黄柳霜被特意排除在外。她的心情复杂,虽然理解宋美龄的做法,但内心的失落和孤独感依旧强烈。 晚年的黄柳霜生活在郁郁寡欢中,患上了心脏病,最终于1960年去世。然而,时光流转,61年后,为了纪念她的贡献,美国人将她的头像印在了硬币上。如果黄柳霜能知晓这一切,或许她会感到一丝安慰,知道她的努力和牺牲并没有被完全遗忘。
  • 看到这张照片感觉有些刺眼,不知道大妈大爷们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集体发颠疯呢?他们爬树摘花,制造噪音扰民,似乎对于传统的游山玩水已经不感兴趣了吗?这种打扮真的让人无法理解,也不知道是否能得到尊重。确实有些刺眼。
    他们敢穿什么都行,我不知道他们家里的亲人看到这些会怎么想。也不知道他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而选择这样的装扮。他们穿着一些被称为时尚的服饰吧?看起来有点像妖魔鬼怪,如果真的发生危险,恐怕他们比兔子还跑得快。不过,如果有机会,我愿意送他们去缅甸的时尚展,看看他们是否还敢在这里装神弄鬼。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