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来到中国四川遂宁。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川中重镇遂宁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他走遍了遂宁的每个角落,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下面这组照片,让你感受一百多年前的遂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村

这是一座小村庄的入口。绿树掩映中的茅草房、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一名村民从小路上走过。路两旁绿油油的稻田、建在树上的柴草垛,一切都是那么的古朴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庙

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孔庙。高大的门楼,雕梁画栋。门前设有水池和石桥。院内矗立着一座八角高塔,飞檐高挑,蔚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馆前

照片中这座建筑,是一座医馆。医馆门前有一条马路,一支运输队正在门前歇息。他们是用扁担挑着货物,运送到目的地,长途跋涉十分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子一角

这是小村的一角,照片中,带有小门的建筑,是一座小庙。前面的平台上,晾晒着玉米,几只竹篓里装着去了籽的玉米芯。大树的树杈上,还挂着一大串玉米棒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草鞋

这名光着膀子的男子,正在用稻草编草鞋,使用的这个工具是特制的。在当时,大多数人穿的都还是草鞋。在农村,稻草随处可见,用稻草编的草鞋,穿坏了就再编一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庙门口

这座建筑,是一座寺庙的入口。门前的墙壁上,挂着很多牌匾,每一块上面的字各不相同。院内大树参天,翠竹掩映。真是一处幽静的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庙前的士兵

这座古建筑是孔庙,高大的门楼很壮观。这些人在门前的广场上开会。一名男子双手被捆,站在台子中间,周围站满了看守的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僧人

一名僧人,光着脚从一座石桥上经过。他的装束很特别,身上穿着僧袍,胸前斜挂着一个布袋。头戴一顶大帽子,背着一个竹篓,双手拄着木棍向前走,每走一步都还是修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园

这是遂宁郊外的一座墓园,远高近低,绿草如茵。一些大小不一的石碑沿着高岗修建,庄严又肃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作

这是村子外一处稻田,一名少年站在木耙上,在水牛的牵引下耕作稻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担负起了家里的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圆形木质转轮的下方,是一座盐井。盐井是人工开凿的,人们从盐井中取出富含盐分的卤水,再在外面晒制成食盐。这是遂宁一种古老的制盐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观一名外国摄影师

照片中间,穿白衬衣的是一名外国摄影师,他正拿着照相机拍摄遂宁风光。这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引来了一群百姓的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坟墓和墓碑

这座建筑,是一座石碑,制作得非常复杂和精美。墓碑后面就是坟墓,长满了杂草。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墓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逃荒

这名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逃荒的路上。因为饥饿,身体瘦弱。她手里拿着一只碗,胳膊上挂着一个草垫,走累了可以休息。身后背着的一捆干稻草,休息时可以当做床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称盐

这些都是制盐的工人,他们把制作好的井盐块,用扁担挑到仓库。根据制作的井盐的多少领工钱,这项工作要经受风刮日晒,十分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挑工

炎炎夏日,一名挑工头上带着树叶编的遮阳帽。挑子两头,是两个大木箱子,里面装的是货物。把这些货物挑到指定的地方,就能拿到一些报酬,虽然辛苦但足以养家糊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铺门口

这是遂宁街头一家店铺门前的景象。摄影师西德尼·甘博来到这里,举起相机拍照时,几名当地人好奇地看着他,摄影师拍下了每个人不同的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船工

摄影师西德尼·甘博乘坐当地的小船,在遂宁采风。老船工和他的儿子一起划船,摄影师拍下了这个瞬间。常年的船工生涯,两人脸上写满了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车

这个圆形的装置,是一辆水车,用竹子制作而成。人用脚蹬,带动轮子旋转,就能把水从河里输送到农田里。虽然这个水车制作简陋,但能节省人力。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轿

照片中,两人抬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竹轿,这是一种简易的交通工具。一名士兵坐在轿子上,还让身后一名男子还替他拿着行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收

稻田丰收后,一位农民使劲扛着干稻草走上山坡,由于担子一头装得太多,另一个人上前帮忙抬起来。远处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

以上这些照片,是西德尼·甘博在1917-1919年在中国考察期间,在遂宁地区拍摄的。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遂宁的城市和人文风貌,感受很深。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看到了一百年前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