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又被称为“东方绞肉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虹桥机场事件挑起了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了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投入了73个师8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中国军队兵败淞沪,不仅上海沦陷,南京也面临失陷的风险。那么为何中国80万大军不敌22万日军,伤亡又如此惨烈呢?

首先就是中日双方武器差距太大,虽然国军的参战部队中有德械师87、88师这种精锐部队,兵力也是日军的四倍。但是淞沪会战这种大兵团作战,一马平川的淞沪战场没有高山峡谷作为纵深地带,国军虽然兵力众多,但是与日军机械化部队正面作战并没有优势。国军装备上的差距,是国军不敌日军的主要原因。

国军当时装备最为精良的中央军,一个师的兵力为10923人,步骑枪3800条,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46门。至于川军的装备,只能够达到该水平的五成左右,有的川军一个旅也没有一门大炮,甚至仍旧使用清朝的土枪和大刀片子。

反观日军,每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连队,一个重炮部队,兵员22000人,军马5800匹,步骑枪98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式大炮10门,战车24辆,运输车20-1000辆不等,坦克20辆左右。

在战场上,日军的一个师团的火力甚至可以相当于国军两个整编师。

万家岭战役中,十多万国军对付日军106师团这种乙等预备役师团,竟然也没有全歼日军,可见敌我双方之间的差距之大。

另外一点也不得不承认,日军士兵的战斗素质也是极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拼刺中五六个中国士兵才能够杀死一个日本兵。

上高战役中,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我们的士兵由于营养不良,跑到一半就跑不动了。营养不良还导致大多数的士兵患有夜盲症,在夜战时往往损失惨重。

还有日军停泊在黄浦江面上的出云号等现代化战舰,舰炮射程几乎能够覆盖当时的整个上海市区。因此,国军虽然浴血奋战,但是仍然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不得不向苏州河南岸后撤。

第二个原因就是制空权丧失,国军士兵在轰炸中伤亡惨重。

抗战爆发后,中日军队的战机比是603:2700。制空权的丧失致使我们的大股部队在面对日军低空扫射轰炸时,伤亡极其严重。

淞沪战场上,日军的飞机、舰炮、炮兵构成了立体的火力体系。一番轰炸下来,往往还未与日军正面交锋,我们的士兵已经伤亡惨重。

比如在滕县保卫战中,日军在一天之内就投下了炸弹3000多颗,发射了炮弹1000多发。川军还没有看到日军的影子,伤亡就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

重武器的缺乏,迫使国军很多情况下只能够选择肉搏,以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原因就是战略、战术上的明显失误。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这是一场“政治仗”,是打给西方大国看的,目的不是打赢日本,而是博取西方大国的同情与支持。80万大军的性命,就这样被压在了遥远的布鲁塞尔会议上。国军没有先发制人,将上海的日军击退,彻底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性。

等蒋介石缓过神来,最佳战机已经失去,败局已经无法逆转。

战术上,国军采取的是重兵团在长江南岸的狭窄地带大摆长蛇阵的形式,一个师打完了,下一个师又补上,人海战术打成了添油战术。

淞沪会战中国海陆空三军精锐损失殆尽,牺牲之惨重闻所未闻。

在防御部署上,国军忽略了战略要地金山卫的防御。大战开始后,日军的三个师团一个机械化旅共10万余人,如入无人之境,轻功突破了国军的杭州湾防线,成功登陆金山卫,对国军形成了包围之势。我军为避免被全歼,只能放弃阵地后撤,局势急转直下。

还有一件糟糕的事情不得不提,就是国军全线撤退时,不但没有一个整体计划,而且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国军直到11月9日才下令撤退,白白丧失了四天宝贵的最佳撤退时间,数十万大军拥挤在沪宁公路上。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不计其数的国军相互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