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筛早查是最好的肿瘤‘药’。”12月2日,在第二届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形式向大会开幕式致辞。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癌症防控形势严峻。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已是各界共识,会上多位专家就肿瘤早筛等热点话题深入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届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开幕式。

要强调早筛早查早诊断

“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很多的患者,出现中晚期症状时才被发现,所以他治疗难度大、费用高这些还不算,很多还治不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大会致辞中表示,癌症发现得晚,对于患者本人、家属以及国家、社会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致辞。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持续增长,癌症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高达457万,死亡病例达到300万,分别居于全球榜首,我国面临的疾病负担极为沉重。

在这一背景下,钟南山强调了早筛早查、将疾病关口前移的重要性。钟南山指出,在癌症的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病因的预防,减少接触致癌的物质;二级预防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三级预防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其中对医务工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早筛、早查、早干预”能够让患者有机会被治愈且花费更小。

“三分之一的肿瘤通过早期筛查是可以治愈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癌症防治应做到“重心前移、重点后移”,其中“重心前移即为癌症早筛早防。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到医学界,再到普通民众,对癌症早筛日益重视,未来的筛查工作将覆盖更多地区,涵盖更多瘤种,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记者获悉,中国抗癌协会在全国多地整合临床培训基地、肿瘤整合防筛培训基地、肿瘤科普宣教培训基地,根据当地多发瘤种、适宜技术,组织CACA指南专家团队,需求引导开展肿瘤防治全程培训,助力提升基层肿瘤防治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

基层癌症防治可及性需重视

据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介绍,目前我国常见癌种的筛查范围已经较为广泛,包括肺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在内的9类癌症占到了所有癌症负担的约80%。

早筛早查固然重要,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总体医疗资源不足,较落后地区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筛查方式,国人对疾病的认识相对缺乏,即便提供免费筛查,人们对癌症筛查的接受程度还是较差,“以结直肠癌为例,早诊早治项目内镜的接受度约为14%,10个人里不到2人愿意接受结肠镜的筛查。”陈万青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

对于基层癌症防治可及性问题,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WHO全球消除宫颈癌专家组成员乔友林在采访中强调了常态化筛查和癌症筛查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我国对癌症早筛工作愈加重视,癌症筛查覆盖率逐渐提高,但不应为提高覆盖率而搞突击,保证高服务质量的常态化筛查才是关键。乔友林建议,可将癌症筛查的健康服务以几年为一个周期开展,并按周期完成筛查目标,既能缓解基层临床医生筛查压力,又能提升整体筛查覆盖率。此外,乔友林指出,要让癌症筛查更加可及,农村低卫生资源地区应贯彻早筛早诊早治理念,需要更多的医学力量普及健康适宜的筛查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WHO全球消除宫颈癌专家组成员乔友林。

癌症早筛的目标是及时干预、终止癌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癌症筛查的价值并不是说要发现更多的癌症患者,而是希望能够在没有症状或者有早期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发现它,才能够去干预它、终止它。” 诺辉健康董事长兼CEO朱叶青在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一个好的肿瘤筛查产品,要满足这些条件:首先要看这个产品有没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医生在得到筛查检验报告时能明确了解各项指标应如何处理。其次,现阶段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适合筛查,在现有的技术下,要保证如果得到阳性的筛查结果,有简便的确诊办法。癌症筛查的用户不是患者,是平均风险人群和高风险的人群,高风险人群可能并无明显症状,如果筛查过后需要更复杂的穿刺、手术等方法才能确诊,确诊方法时负面效果大于收益的。最后,要看确诊后是否有可行的干预手段。如果患者筛查后确诊了,但是没有办法做任何干预,那么筛查的卫生经济学的意义和对患者的受益都要受到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辉健康董事长兼CEO朱叶青。

“筛查是更接近用户端,而诊断是更接近病人端。所以筛查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希望筛查的阴性用户他能够放心地不去医院,或者放心地从医院离开。”朱叶青在会上认为癌症筛查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三个重要挑战——筛查产品临床试验如何保证目标人群的临床获益,筛查手段在临床的诊疗路径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用户教育问题,但无论如何肿瘤早筛的前景未来可期。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宋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