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车画像并阴》(周大烈跋本)

近日,"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展。展览以立轴35件套(50件)、展柜44件珍贵藏品,展现两汉重要的刻石、碣石、石阙、摩崖、碑版、石经、画像石拓本。如展览介绍中所说,"汉人创造隶书,奠定标准汉字基础。汉碑刻立于郡邑通衢、墓葬神祠、穷崖绝谷,以文字铭功德,以贞石刊不朽"。而自宋代金石学创立以来,碑帖研读临写蔚然成风,碑帖善本累世积攒,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

策展人之一、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近日在上图东馆为公众讲述他眼中的"大汉雄风"。《文汇学人》在此刊录部分讲座内容。展期至2024年1月7日。

我是1978年进入上海中国画院的,专攻书法篆刻。在我看来,现在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从来没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无论是碑帖印刷的质量还是品种,信息量之大,都是古人不能企及的。如果大家会学习的话,可以选买一些碑帖,现在的印刷只下真迹一等,还有许多的展览可看。在社会节奏那么快、科技那么发达的情况下,碑帖研究与书法研究是能够养心养神、帮助你安定的一帖良药。

观摩研究碑帖有很多视角,包括文献性、文物性等,我则从书法、刻印的角度,来讲讲此次上图"大汉雄风"展上的碑帖。

由篆变隶的年代

汉代的通行文字是隶书,也有少数碑刻是篆书。

《群臣上醻刻石》一共十五个字,是西汉的刻石,非常珍贵。"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第一个"赵"字,虽然写的是隶书,但右边篆书的痕迹还在。"年"字,也是篆书。最明显的就是"月"字,第一笔是撇开以后再带下来,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篆要变为隶的时候,一半篆书一半隶书,但总的来说有隶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臣上醻刻石》

所谓摩崖刻石,石头都是不平的,刻的时候就有一种自由感,再拓下来,浓浓淡淡交融在一起,十分自在。大家看碑帖的时候要记住这种感觉。

汉代的很多文字是非常有味的。像带个圆头、初具碑雏形的《麃孝禹刻石》,字的横画竖画都不拘一格。《袁安碑》则是一个很标准的篆文的碑。"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每行后面损坏了一个字。它的字体结构非常标准,线条非常圆转。这块碑是临习汉篆的范本。后来流行的铁线篆,就是从这里发展而来的。

在由篆变隶的年代,也有碑文又像隶又像篆的,像《祀三公山碑》就是篆隶在一起,是比较特别的。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从中吸取很多,包括结构、用笔,还有就是齐白石,他写的篆书对联全是用这个字体。这件《祀三公山碑》本身字体浑厚朴实,拓本又特别好,靠近了就能感觉有一股厚古的气质在吸引你。拓得不好的,就没有这股气场。

《曹全碑》也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的字特别娟秀柔软,但是结体又非常经得起推敲。移碑时,首行末"因"字受损。"因"字不损本十分少见。我们这次展出了一个火烧本,仅次于"因"字不损本,也是在明末之前,碑身未被大树压折断裂的时候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全碑》(俞复藏本)

说来奇怪,像吴昌硕写字这么奔放、这么雄强的人,他下功夫下得最多的却是《曹全碑》。这次展览上的《曹全碑》,有两件他都有题,有一件他题的时候只有四十几岁,说明他慧眼独具,反其道而行之。我的老师来楚生隶书也写得非常好,人家就问他,你最主要是写哪个碑,他说他都写。后来他跟我说,实际上我写《曹全碑》最多。所以聪明的人都会做组合,他说我写《曹全碑》,然后写唐云先生藏的早期的金冬心,做加法。组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汉代的篆书,要看汉碑各种各样的碑额,也就是标题。因为装饰需要,标题都是用篆书。碑额里最漂亮的之一就是《张迁碑》了——"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汉"字三点,极具装饰性。"城"字一笔带上,充分发挥,下面两个脚相当漂亮。"荡"字有一股气势,全部朝一边倒。这就是"缪篆"——一种变形的篆,妙不可言。古人把汉代的额用双钩的方法钩出来,以供传阅玩赏。我们现在有照片了,可以把汉代的额集在一起观看。碑额是我们学习汉篆的宝库。

这些字都是动静结合的。大家看这个"阴"字,左边把它放稳定了,右边就动了。"令"字,上面的盖头左右是一样的,而这个就不对称,左短右长,左曲右直。盖头动了以后,下面就不动了。可以说,这大小、曲直、对称、夸张,在碑额里面用到了极致,但是你没觉得它有妖气,也没觉得过火。这个分寸感掌握得太好了。很多书法家都在里面取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迁碑并阴》(蒋氏赐书楼藏本)

题跋的大合唱

好的碑帖还要有人题。此次展出的《群臣上醻刻石》陆玑藏本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此。惠兆壬的题跋里主张此石为后赵建武六年(340)刻,而吴峻接手过来、详细考证,论证此石年代实为前158年,西汉赵国群臣为赵王遂祝寿,一行人经过广平一带,登山揽胜所刻。吴峻用隶书写了五百字,而且是打格了以后再写的。一个拓本,本来是一个光光的东西,现在左边有了题跋,而且有长题短题、上题下题,就好像一部交响曲。

要题碑帖,首先要书法好,又要文句好,措辞妥当,这就考验古代文人,一定要能够言之有理,且言简意赅地解决问题。我们在看好的拓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旁边的题跋。

再来看展厅进门左边最大的一件,潘祖荫藏《沙南侯获碑》。我们一般看到的拓本,拓出来的是三行,它是六行。这是仅此一件的,可以说天下无双。碑拓得好还不算,它还有这么多名家题跋,是一个题跋的大合唱。这次展出,我们把外护的楠木书匣也摆在旁边。可以说,一个碑单单是拓出来,没有文人的加入,没有题跋的考证,就没有那么多信息,也没有这么多可欣赏可参考可把玩的珍贵资料。这些都是我们欣赏碑帖的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南侯获碑》(潘祖荫藏本)

这件最上有翁同龢题的"世间《侯获碑》第一本,同治壬申冬观于郑庵司农寓斋",郑庵就是潘祖荫的号。下面是非常有名的陈三立;旁边是高野侯,著名的高家兄弟之一;冯幵,很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褚德彝,大家看这次展览就会发现,他题得最多;以及张之洞、吴大澂,还有王懿荣。释文在左下角。所有题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考据点出发的。可以说,这件碑帖的题跋、装裱都给我们做了示范,代表了碑帖题跋的最高境界。

还有值得一说的是《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王懿荣藏本。原碑在新疆阿克苏,是为左将军刘平国筑关建亭工程所作的颂文,内含"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吉语。原碑在五十公分左右,拓片旁陆陆续续十几个人题,整张有大概一米四长。小小的一张拓片,有这么多人题。释文在下,也是打了红格子的,可以看到古人对碑帖珍品的一种敬畏感。再看题跋的每个人的位置,都不抢的,题跋内容也是各有高低长短,互相照顾,互相补充,角度又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对碑帖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王懿荣藏本

清代的隶书能直接跟汉代的隶书对接

清代隶书的大家从郑簠开始,到金冬心、黄小松、翁方纲……清中期许多人,以及晚一点的赵之谦、何绍基,包括近代的吴昌硕,大概十几人,都在汉碑上下过功夫。说起来,清代的隶书是能够直接跟汉代的隶书对接的。因为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以下,一直到明代的隶书还是不规范的,自己臆造,结构也不好。清中期以后因为修铁路、开展很多访古活动,出土了不少汉碑原物。再加上清代的乾嘉考据、释读方法也都比以前好,晚清还加入了一些西洋的考据方法,很多东西都能非常精确地释读出来,所以清代是写汉隶大放异彩的时代。你去看傅山、王铎,也写隶书,但都不入道。清代的隶书写出来就是两样。

邓石如是第一个用行草的方法写隶书和篆书的书法家,这样就把写隶书篆书的人解放出来。乾隆以前,写篆书都是铁线篆,毛笔开个头,为了圆整、规矩,下面不打开,好像包着小脚走路。只有邓石如开出新路。他是纯粹地靠写字的功力取胜。你看这么多碑帖里,都没有什么他的题跋。爱碑帖的人里,有很多是考据型学术型的,也就是只考据不写字,或是兼而有之。邓石如一生清贫,只活到六十多,也不跟达官贵人交往,相对比较闭塞,他是靠自己耿直的脾气和勇往直前的性格,苦练出来。如果他像伊秉绶或者其他学者一样,有些条件,再给他多一点东西,他就更加了不得——但是没有如果,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取向。他是清代隶书里最最特出的书家。

碑帖拓片是有一种天趣的。像残石经过这么多年的自然风化,已相当好看,再加上有好的捶拓,更加有味。另外,摩崖刻石本身就是不平的,刻写的时候受到石头高低的阻碍,古人克服这种阻碍的技法,都别有风味。像《石门颂》,它的天趣,就在于在硬的石头上,展现出了柔软的感觉,而且转折里各种方笔圆笔,自由发挥。此次展出的这件《石门颂》是整张的淡墨拓。据仲威老师说,它下面可能是个风口,拓的时候大风老吹,明显上面稍微浓一点,下面淡一点。你看它的字,是软的飘的,但都是有分量的。

而且汉碑很奇怪,你把它放大一层,它的气势就大一倍。像《张迁碑》,此次展出的有一张整拓。整张本的气势还是两样。而且这么多石花配在里面,一点也没觉得抢,反而让字更加苍劲有力,有莽莽之气。

我想对在座的年轻人说,我们处在如此便利发达的时代,应该尽量让自己安静下来,不要受某些因素干扰,潜心学习一门传统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这样一门延续多年的传统艺术,确实是值得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童衍方

文:童衍方 编辑:陈韶旭 责任编辑:李纯一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