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汉字的使用率,自秦汉之后,字体结构日益简化,最初形态奇异,犹如涂鸦一般的甲骨文,没有固定的字态、用笔体系,不具备“标准性”,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创造小篆,全国推广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篆书的笔画仍然繁复,不便于日常书写,故而李斯根据程邈的独创字,再一次删繁就简,打破回环曲折的笔画,创造了更加简练、优美的隶书。

后来张芝、钟繇、王羲之等人,在此基础简化,赋予汉字灵活性、艺术之美,笔法技巧逐步累计,由此形成了行书、草书,以及初学者必练的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上述的演变可知,相比质朴古雅的隶书楷书虽然点画干练、直率,但内在笔法更加复杂,若是参透能力不强,难以领悟提按、绞转的多重变化。

而且隶书早于楷书,技法纯正,堪为楷书“老祖宗”,于是当代基础偏差的初学者,不再临摹楷书入门,改学技法相对简单,见成效快的隶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市面盛传的汉隶名帖,保存字数最多、最清晰的是《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为了纪念曹全的丰功伟绩,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10月,共计1165字,用笔极为自然,方圆兼备、风致翩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字体之间相互调节,例如卷中的“冈”、“疏”等字,形态敦厚,布白偏多,没有特别凸显主笔,一派温雅质朴之象,与周围个性、俊逸的字体搭配。

从而起到调和作用,极具浑然天成之美,烂漫率然、静中寓动,属于隶书成熟的代表作,无愧于孙承泽称赞:“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万历年间,此碑于莘里村(今陕西合阳)出土,明朝末年碑石断裂,所以后世临摹多选择“明拓本”,而众多“明拓本”里面,尤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因”字未损本,字口清晰,全篇最完整、精善,如今首次问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碑图片

根据沈树镛卷尾的题跋可知,后世常见的范本,“因”字全都缺失,清晰度不足,而此本是《曹全碑》出土后最原始的拓本,“因”字鲜明可观,乃极为罕见的完整本,2000年才出这一件,堪为书法界“无价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树镛题跋

时常临摹,可以通过清晰的笔画,把握精准、正确的隶书技法,形成规范意识,强化控笔轻重、运笔缓急等基本功,既能体会淳古风韵,还可以初步领悟秀逸清和之风,利于审美观的建立,以及日后临摹晋唐法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工经折装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曹全碑》明拓(“因”字未损本)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乃纯手工装裱的经折装,采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查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工经折装

同时加入现代字注解,卷首还有完整的原碑图片,此等精善度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还原、细腻,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端倪可查,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