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育蕴含“大民生”。今年,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牵头,聚焦幼儿园办托、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办托和家庭托育等“小切口”深入调研、精准协商。11月30日召开的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分享前期调研成果并“对症开方”,提出意见建议。有委员提出,应建立专项资金保障,推进用人单位做好托育服务,解决职工托育需求。

关注1:

托位总量不足与空置率较高并存

委员建议:精准摸底需求合理分配托育资源

0-3岁婴幼儿,是“最柔软群体”。北京市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本市托位总数28930个,千人口托位数1.32个,低于2022年年底本市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总量不足的同时,托位使用率仅28.56%,空置率较高。

这背后是供需结构性矛盾。北京市政协了解到,本市现有托育机构主要为营利性机构,选址主要以商业楼宇为主,群众期望的就近就便的幼儿园托班、社区和单位办托少。此外,受托育机构成本居高不下和投资热情减退等影响,行业存在萎缩风险。

如何提高现有托育资源使用效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宣武回民幼儿园园长孟春燕建议,相关部门对托育需求数据进行精确统计,加强对托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建设托育信息平台,增加托育机构育儿理念、师幼比、收费标准及服务类型等信息的透明度,方便家长就近就便选择适合自己的托育服务。

作为“开在家门口”的托育服务模式,社区和家庭式托育点服务便利,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但此类托育点还处于“灰色地带”。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昊调研发现,社区和家庭式托育点常常以民用住宅为举办地,在市场监管部门无法注册为营业机构,也就无法在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为推动此类托点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刘昊呼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研究制订相关办法,允许民用住宅中的家庭式托育点进行注册;卫生主管部门适当放宽备案要求,为社区和家庭托育点通过备案提供方便。还应以租金减免、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区托育点发展。

关注2:

持续性运营成本影响单位办托积极性

委员建议:为用人单位新建托育园所给予一次性开办费补贴

“单位办托作为一项福利,缓解了部分职工0-3岁婴幼儿入托难、入托贵的难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副主席赵丽君直接参与了用人单位开展托育服务的相关调研工作。她说,从运行效果看,在职住合一的用人单位办托,入托率较高,是比较成功的模式。

北京市总工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用人单位办托班24家,提供托位1055个,实际入托人数579人。职住分离成为影响单位办托入托率的最大因素。市政协调研组发现,某用人单位前期调研职工送托意向时,报名送托人数为200多人,托育园建成后,实际缴费的只有十几人,最终送托的仅8人。

场地租赁费和照护成本等持续性办托成本也影响了单位办托的积极性。“与一次性建设成本相比,持续性运营成本是学校面临的痛点。”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分享了该校办托遇到的困难,包括缺乏专业规范的业务指导、安全和质量的风险预期较高等。

赵丽君建议,将用人单位办托纳入全市普惠托育服务工作总体规划,统筹运用现有财政资源,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借鉴公立幼儿园开办费补贴模式,为用人单位新建托育园所给予一次性开办费补贴。

除了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外,麦峰还建议,相关部门提供规范性指导,明确学校办托的主体地位,对准入资质、运营标准、管理规范、各方责任等提出明确要求。

关注3:

托育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

委员建议:减免学费提高托育专业招生吸引力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托育机构向委员们反映了托育人才短缺的问题。“现有托育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乔东亮说,全国范围内托育人才缺口高达数十万人。

从人才培养端来看,学生报考意愿低。市政协调研组了解到,目前设置托育专业的多为中职高职院校,升本渠道不畅通,学生考虑未来发展不愿报考。

走上托育岗位的人员也面临着职业发展困境。不仅托育人员岗位培训缺乏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而且在职称评聘、职业晋升和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职业认同感不强,工资待遇低,养老保障稳定性较差等都导致托育专业人才易流失。”乔东亮说。

对此,乔东亮建议,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服务专业,并将其纳入市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将托育专业全日制学生纳入师范生范围,减免学费,提高专业招生吸引力,并贯通升本升硕通道。还应建立托育人才职称评审机制,鼓励托育机构保育师、育婴师、全职妈妈等参加职称评定,引导托育机构将从业人员职称与工资挂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视频号推荐 #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IP打造 | 课程学习 | 转载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