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民谣歌手邵帅发行了新歌《写给黄淮》,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在民谣爱好者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歌曲中的黄淮既可以指邵帅毕业的黄淮学院,也可以指学院所在的黄淮地区,甚至是黄淮地区里的一位姑娘。

狭义上的黄淮地区指的是河南中部和江苏、安徽北部。不过,当河南人提到黄淮时,他指的往往是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等豫东南地区。2005年1月10日,《东方今报》记者周健发表《豫东塌陷》一文,在文中提出了豫东南塌陷区的概念,并引发广泛认同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叫塌陷区呢?

在近些年河南政府发布的政府报告中,河南政府骄傲的指出,河南省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6.45%,其中领头羊郑州的城镇化率更是接近80%,达到了79.1%。

细看这份出彩的答卷,却能看到三个并不和谐的数字——商丘、周口、驻马店三地城镇化率仅为47.21%、43.62%、45.17%,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抛开城镇化率看GDP,商丘、周口、驻马店也是常年落后于河南人均GDP,甚至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还有过GDP不增反降的尴尬年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表明,当以郑州为首的中原经济区紧锣密鼓的昂扬奋进时,如同一弯月牙挂在河南东南部的商丘、驻马店、信阳等农业发展区正在沉默中被安静的抛至身后。

一侧是奋进的中原,一侧却是沉默的黄淮。

以信阳为例,曾经的信阳是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名列全国四十四个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三省通衢,甚至做到了县县有火车站。然而,自从2012年京广高铁信阳东站通车后,信阳作为全省人口大市,竟然十数年再未有一寸高铁新增。

对于外出求学务工的信阳人来说,每逢佳节归乡时,曾经条条大路通信阳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多人哄抢三两条列车却成为常态。一票难求尚在其次,一趟十数小时的车程更令人伤筋动骨。反观隔壁的郑州,高铁纵横,无论去哪里都是一番短平快的坦途。

更令人惊诧的地方在于,豫东南如此贫困,人口却居全省前列,常住人口多达2866万人,相当于河南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其中周口和商丘的常住人数甚至能够排到第三和第四,在全省名列前茅,遥遥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议论,当地官员有苦难言,“我们这里人均耕地1亩左右,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工厂很少,有的也只是与农业结合紧密的粮油、棉花加工等小企业;招商很困难,平原地带没山没水没矿产,谁愿意来呢?”某市的一位村干部说道,“县领导为招商引资,恨不得能住到外地工厂的车间里,没有工业就没活路啊。”

很多河南人认为,豫东南乃至河南省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地太多了”。作为产粮大省,河南承担着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任务,即使是工业发展也要为此让步。

种粮的收益不言而明,即使我们在情感上尊重勤勤恳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无法掩盖农民收入状况的确堪忧的现实。这是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和规模化水平所决定的,粮食年年丰收的喜报背后,却是农民年年“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境遇。这个问题在河南尤其明显,因为河南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大部分农民勤勤恳恳的劳作,也只能勉强养活自己。

汝南县梁祝镇周边连片的农田和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汝南县梁祝镇周边连片的农田和村落

农业大省的战略任务牵制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没有足够优质的岗位,多余的人就只能往外跑,河南由此成为了流动务工大省。

在客观上,粮食产出地保证粮食出产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的确存在。而黄淮地区的耕地面积更是多达全省百分之四十,站在黄淮的大地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粮食耕地。要守住耕地红线,要守住粮食安全,工业的发展只能是步履维艰。

豫东南面临的困境还不止如此,大平原少矿区,河海大江一条不占,交通枢纽远在郑州,黄河改道、花园口决堤之后黄淮流域更是水患频发。

2007年,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军在《关于加快黄淮地区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总结了黄淮地区落后的四条原因:近现代工商业起步晚,市场意识比较薄弱;体制和机制创新滞后;资源和区位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条件差,要素严重外流。

对于一些原本有机会避免的发展失误,他痛心疾首的写道:“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中期。商丘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如冰熊冷柜、民权葡萄酒、张弓白酒等,但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由于不按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办事,采取传统的官本位激励措施,不仅没有顺利实现企业转型,还造成原有的企业家队伍解体,使企业效益大幅度滑坡,地区经济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

官僚习气重、服务意识淡薄是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黄淮当时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区位条件毫无优势,这项导致黄淮在吸引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无处使力,只能坐视着大把大把的企业在郑州安家落户,大流口水。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企业外迁、高素质人才外溢、基层劳动人口外迁就成了豫东南常态,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2022年4月19日,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河南省建设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全国第九,河南第一。近些年受到关注的豫东南穷兄弟还不止周口一位,隔壁的信阳获批建设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侧的驻马店则被定位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这一波高层关注所带来的政策利好对于豫东南而言是否算得上一次机会?豫东南是否还有“隆起”的机会?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想起商丘。产业转移的机会,商丘抓住了,如今在各个县区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县一品”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当地富余的农业人口,扭转了劳力外流的恶性循环。

量的变化,商丘做到了,但距离质的变化,仍然显得遥遥无期。2022年,商丘净流出人口仍然高达240.1万人。

黄淮地区以农为本,做强农业就成了黄淮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央对黄淮的要求也是如此,批复中如此写道“努力建设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在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传统农区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核心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等方面进行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在可见的未来中显然是艰难困苦,但宝剑锋芒,向来只能从磨砺中求,梅花芳香,从来都是在苦寒中炼。

作者:未定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