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InPoint(ID:zgtrendPlus)| 宁侃侃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先后对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动手了。

上个月,穆迪下调了美国的主权评级,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引起轩然大波。

风波还未平息,就在今天(12月5日)下午3点,穆迪再一次发布评级报告,这一次将矛头对准了中国:

维持A1评级,但却将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穆迪这一番操作猛如虎,到底所为何来?背后又是什么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来捋一捋穆迪此次下调美国和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给出的是什么理由?有个共同点,是指向了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

比如,穆迪觉得美国利率持续上升,政府花钱太多,预计美国会出现巨额财政赤字。

而穆迪下调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则主要提出了两点理由:

一是政府采用财政刺激措施支持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将削弱财政实力;

二是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会对财政造成较大损失。

以此为基准,穆迪在报告中还预测,中国2024年和2025年GDP年增长率为4.0%水平,2026年至2030年平均增速为3.8%。

那么,穆迪这样的评级和预测经得起推敲吗?别急,我们简单看看先例,就会心里有数。

毕竟,穆迪已经不是第一次下调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了。

早在2016年3月初,穆迪就曾发布公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a3”,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紧接着在2017年5月,穆迪再一次动手,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3调为A1。

在2016年之前的30年间,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狂飙突进的中国调低主权信用评级,穆迪可是第一家。

6年前,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理由是什么呢?很有意思,跟这次其实差不多。

首先,穆迪判断中国政府直接债务将会持续增长。

其次,穆迪在报告中提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

最后,穆迪判断中国的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

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穆迪两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理由,几乎是如出一辙:

全都围绕着债务、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国企的发展。

这些判断和预测实现了吗?显然是啪啪打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穆迪对于中国经济的评级和观点,充满了偏见和双标。

就拿大家最关心的政府债务来说吧!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的政府法定负债率(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为50.4%。

这个数值,不仅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比如,据德国《商报》报道,2022年德国政府负债率为66.4%,比2019年的59.6%显著上升,而且远高于中国。而穆迪给德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却是最高的Aaa。

由此可见,政府负债率真有其所说的那么重要吗?答案不言自明。

再如,穆迪在此次报告中提到的土地出让收入下滑,会导致中国财政损失,将此视为重大的减分项。

可你知道吗?从2016年穆迪第一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后,5年间中国的土地出让收入翻了两倍还多。

何以不见穆迪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上调呢?

今天的土地出让收入,依然远高于2016年的水平,且不提这只是毛收入,考虑到征地拆迁等支出项,对财政净收入的影响并不如纸面那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从历年房地产周期来看,阶段性的土地财政收入下降是常见现象,如2009年、2012年、2015年都非常明显。

穆迪对这种短期波动,为何如此突出重视呢?这是它自身机构特点决定的。

此前,新华社就有一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穆迪缺乏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财政的稳健度。

“中国政府债务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会在未来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并不是一种毫无产出的坏账投资。”

类似穆迪这样的评级机构,最常用的计算方法就是“线性外推”

简单点说就是,只根据过去几年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力度来进行预测,并不会考虑政策主动发力的情况。

这一点在穆迪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上,就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2017年穆迪曾预测,今后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预计降至5%左右。

结果,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的GDP增速始终维持在6%以上。

如果不是遇到疫情“黑天鹅”,穆迪的脸都要被打肿了……

此次穆迪直接预测,中国2024年之后的GDP增速将降至4%,甚至以下。我都不知道该说啥好。

只能说,时隔6年,穆迪再一次误判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有意思的是,在对待中国经济的看法上,正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穆迪“背道而驰”。

最近一段时间,多家国际评级机构都开始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11月29日,经合组织(OECD)对今明两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进行了下调,预计均将低于3%。不过,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预计却上调至5.2%。

就在前两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高盛等国际机构,也都集中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至5.5%之间。

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接近5.5%的普华永道更认为,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超过这一数字。

之所以这些国际评级机构会对中国经济报以期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其实已经相当明显了。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1.3%,超过很多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

事实证明,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目前的整体债务水平处在安全位置,但是对于穆迪所说的那些潜在的债务风险,政策端很早就开始做出应对了。

今年7月中央就要求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目前已经有26个省份发行了超过1.2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更关键的是,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找到了更加有动能的新方向。

比如拉动内需,中国14亿人口,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需求潜力极其庞大。

今年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极为惊人的,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

举个直观的例子,今年“双11”,淘宝天猫的“逛街”用户达到8亿,创下历史记录。

全网的销售额更是达到11386亿元,同比增长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基建也开始加速了。

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以及平急两用平台,这房地产的“三大工程”,几乎都和基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还有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汽车制造业,更是拿出了相当亮眼的成绩。

有预测指出,2024年年初,算年度数据,中国有望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不论是从基本盘,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穆迪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都显得让人难以接受。

它为何突然向中国发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评级机构同时也是上市公司,评级的本质也是一门生意。

尤其是在过去的这几年,全球融资规模大收缩,对于评级机构而言,也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一段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穆迪来说,去年穆迪的全年录得营收54.68亿美元,同比减少约12.06%,实现营业利润18.83亿美元,同比减少约33.79%。

这也是十年来穆迪的营收首次出现下滑。

而目前,评级机构的大部分收入其实还是来自发行方所支付的费用。

他们的观点,也多多少少带有自身的预设立场和出发点。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穆迪在内的国际评级机构,屡屡翻车,近些年影响力严重下滑的原因。

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却一直将希腊的A1评级保持到了2009年年底,与中国现在的评级一样……直到爆发了欧债危机。

在整个事件中,穆迪并没有起到预警的作用,被国际上指责缺乏前瞻性。

再比如今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之时,穆迪对硅谷银行长期本币银行存款信用评级还是A1,直到硅谷银行暴雷后,穆迪才赶忙将硅谷银行断崖式下调至Caa2。

就连马斯克都忍不住嘲讽了一句:

“Wo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比起评级机构左右摇摆的论调,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走好自己的路,别被带偏了节奏。

事实会给出最终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