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康平地名概览》

郝官屯镇位于康平县东南部,距县城十五千米,地处康、法、昌三县交界处,隔辽河与昌图县相望,沿公路与法库接壤全镇辖11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

郝官屯镇政府办公楼

政区沿革

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天显年间(即公元922年至926年)在郝官屯镇小塔子就建有祺州城,是东京道所属的一个州,初为檀云县,后更名祺州庆云县,使用年代为辽金元三个时期。清朝初期,又有部分村落形成,隶属昌图府。1880年,(光绪六年)康平置县时,归康县管辖。1910年(宣统二年)隶属康平县第四区防所(区防所驻地在顾家屯)。1923年(民国十二年),在实行区村制时,属县第一区公所管辖。区公所设在顾家屯。管辖107个村(屯),包括今郝官屯镇、两家乡。1927年(民国十六年),全县划分为九个区时,,隶属康平县第九区(区驻地在小小塔子)。辖齐家屯、郝官屯、孙家屯、戴家窝堡、齐家坨子、四家子、石人沟七个行政村。1934年全县设立十九个行政村时,第九区分为中和村(郝官屯)、太平村(戴家窝堡)两个村。村直接隶属县。1937年村屯制改为保甲制,分属中和村(郝官屯)和齐家村(村公所在齐家屯),辖甲(屯)14个。1938年撤销中和村,原中和村所属的甲屯并入齐家村,直至伪满洲国垮台。1945年日寇投降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郝官屯成立了民主政权——第二区人民政府。1946年9月,国民党进,占康平,沿袭了伪满行政区制,郝官屯隶属于齐家乡。1947年11月至1945年齐家乡撤销后隶属于县第二区。管辖今郝官屯镇、两家子乡所管辖范围的十七个行政村七十七个自然屯。1956年,合作化时,隶属东关屯区,分属齐家屯、郝官屯两乡。在钱屯设乡,隶属于四家子区管理。1958年公社化时,郝官屯乡与齐家屯乡、钱家屯乡合并为郝官屯人民公社,原管辖十二个生产大队。1964年从孙家屯村划出新安堡屯,成立新安堡大队,公社届时辖有十三个大队。

除今郝官屯镇所辖村屯外,还含今两家子乡聂家窝堡村、戴家窝堡村。1968年“文革”时期,郝官屯人民公社更名为郝官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0年,原隶属于郝官屯人民公社所管辖的聂家大队、太平庄大队(今戴窝堡村)划归新组建的两家子人民公社管辖。19881年取消郝官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为郝官屯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此时原11个大队扩为12个大队,将小塔子、胡家屯两个自然屯从瓦房大队划出,组建小塔子大队)。1984年实行乡村制,郝官屯公社管委会更名郝官屯乡,所属十二个大队更名为村。199年撤乡建镇,郝官屯乡更名为郝官屯镇。2004年原二道沟村并入新安堡村,镇管辖十一个建制村,三十八个自然屯。

村 屯 由 来

【郝官屯村】建制村,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康平县东南15千米处,辖五个自然屯。

辽代祺州城址(城墙可见)

【郝官屯】自然屯,村驻地,因此地首居户姓郝,清代郝姓先人在朝廷当宦官,故村名为郝宦官屯,亦称郝老官屯。村西南曾立有韩氏贞节牌坊两座。在“文革”中毁掉。

【王家窝堡】自然屯,曾用名王叉母窝堡,在郝官屯村西北三千米处,因原村名不雅,加之不顺口,后人们就叫王家窝堡。

【三家子】自然屯,曾用名郝家窝堡,在郝官屯偏东南部1.5千米处。村子坐落于南山坡上。清初有郝姓人家迁来此居住,始叫郝家窝堡。后来相继迁入范姓、关姓。故叫三家子。后陆续迁入一些人家渐成村落,村名仍沿用三家子。

【太平地】自然屯,曾用名李家窝堡,在郝官屯村西北一千米处。最早在此居住的是李姓人家,叫李家窝堡,后又迁入韩姓人家。相传有一人在挖地时挖出一枚清代“太平”钱币,从此屯名改叫太平地,取名平安意。伪满洲国时,曾有日本开拓团在此地侵地占房。

【高家窝堡】相传早先高姓人家给蒙古人放马,在此建起马圈,故起名高家马圈子。后来觉得此名不雅,改名高家窝堡。

【钱家屯】最早钱姓人家在此开荒种地,称为钱家屯。后有戴姓从山东济南迁来此地,又有吴姓、李姓投亲来此,渐成村落。现钱姓人家不知去向。

郝官屯镇河口湿地

【西孤甸】曾用名孤甸,最早是由夏姓、齐姓和郝姓人家来此开荒种地,渐成村落,后来夏家人不知去向。因村坐落于甸子西侧,便称之为西孤甸。

【东孤甸】曾用名李家孤甸。清朝末期有李姓人家从关内迁来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后来屠姓等人家也陆续迁来此地,因李家来得早,仅仅一户,便称之为李家孤甸。因村子坐落于甸子东边,所以称之为东孤甸。

【大来虎屯】传说中有一只石虎为找水喝来到村里,被人们发现后打断了虎腰。现村中有一石虎,虎身前部和后部已断开,故得村名来虎屯。因另有一村名为小来虎屯,因此此屯为大来虎屯。

【小来虎屯】村西南有个大来虎屯,因人口数少于大来虎屯,因此村名为小来虎屯。最早来此居住的金姓人家(满族),是陪公主下嫁来此地的。

【王家店】历史上传说王姓人家(蒙古族)从内蒙通辽迁来72口人,在此开车旅店,因此得名。

【大杨家窝堡】首居此地的人家为杨姓,后来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此地。因杨姓来的早,村庄又大于邻村小杨家窝堡,故称之为大杨家窝堡。

【东坨子】因村东有沙坨子,故名东坨子。

【南地】原来是顾家屯村的荒地,位于村子南边,又属于顾家屯的荒地,取村名南地。

【顾家屯】最早是顾姓人家从关内迁来,在此地打一眼井(泉眼)始叫孤井屯,后叫白了,称为顾家屯。从宣统二年到1927年17年间,曾是区公所所在地。

【何家屯】村庄坐落于小山南坡,村南为辽河滩地,清顺治年间,何姓人家来此开荒种地,始叫何家屯。

【老山头】清朝初年董姓人家在山下居住,叫董家窝堡。后来辽河发大水,把岗下董家窝堡淹没,村里人迁到山头居住,从此叫老山头。

【刘家屯】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有旗人刘氏兄弟来此居住,始叫刘家屯,后又有一支刘姓和冯姓人家从山东济南府搬迁到此,形成村落。

【胡家屯】元朝末年此地为一胡姓人家(蒙古族)在此开荒种地,始叫胡家屯。

【小塔子】因村东辽河岸边有辽代古塔一座,便取村名为小塔子。城东有辽代古城遗址

【宋家园子】清朝末年有宋姓人家从赤峰迁入此地,在此开荒种地种菜,始叫宋家园子。

【孟家窝堡】早在顺治年间,固伦公主下嫁蒙王路过此地时,有孟姓皮匠随公主陪嫁来到此地居住,因名孟家窝堡。因当年漕运在村东辽河边,有码头1290平方丈,又名孟家船口。

【瓦房】早在元代时就有蒙族胡姓人家在此开荒种地,相传胡姓人家制作官帚给蒙王进贡。早年村中有一老爷庙,为瓦顶,故该村名为瓦房。

【郭家窝堡】最早有郭姓人家来此开荒占草,始叫郭家窝堡。

【高家窝堡】最早原是高姓人家的窝棚,后来户数多了就叫高家窝堡。

【马家沟】原名马拉沟,不知何年起“胡子”,人坐马拉爬犁跑了,后又由于山坡被雨水冲出几道沟,就叫马拉沟。后人们觉得马拉沟不好听,改叫马家沟。

【齐家屯】齐家屯建村较早,据《东北三省遗闻古迹续》一书所叙,早在清初,清太宗之女固伦兴平永雍公主下嫁蒙王途经此地时,就见有古刹一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初,这里就有村落存在。住于此地的满族齐姓人家,是顺治八年八月初八从山东济南府迁到这里的,故起名为齐家屯。后有甘姓、赵姓、薛姓人家迁入,薛姓人家是清顺治十二年从直隶顺天府迁至铁岭。后搬到齐家屯。

村东山曾有一古观塔,系雍正二年所建,塔名万寿塔,后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东有古刹一座,明曰万庆宫,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曾经香火极盛,每年4月18(旧历)庙会之时,方圆百里烧香拜庙(宫)的人,络绎不绝。现尚存正殿三间,原为供销社仓库,偏殿和道士住房前些年被拆,正殿于2007年做了整修。

【邹合窝堡】 清顺治年间首居此地的为邹姓人家,所以叫邹合窝堡。

郝官屯青龙山

【二道沟】最早有杨姓人家来此开荒种地,后又迁入其他姓氏人家,由于村子座落在两到山沟之间,由此得名二道沟。

【新安堡】村中有棵老榆树,树龄两百年以上。清初最早来此居住的有周姓人家,1964年从孙屯大队划出,成立新安堡大队。

【路家窝堡】南部与法库县孟家乡交界,西与三台子畜牧场为邻。清朝初年,首居此地的是路姓人家,所以叫路家窝堡。

【西高家窝堡】最早有高姓人家从关内迁来此地,开荒种地,始叫高家窝堡,因与齐家屯村高家窝堡重名,故改称西高家窝堡。

【小杨家窝堡】文革前叫杨二爷窝堡,又名南屯。相传清朝有杨姓人家开荒种地,始叫杨二爷窝堡。因村名为杨二爷窝堡,降低了外村人的辈分,故改成小杨家窝堡。

【白家窝堡】清朝同治年间,有一户蒙古白姓人家在此建一窝堡,以放牧为生,养有一条大白狗,人们称此地为白狗窝堡。后其他姓氏逐渐迁来,形成村落,人们觉得原村名不雅,便改为白家窝堡。

【土井山】最早有孟姓和高姓人家来此开荒种地,后又迁入一些其他姓氏人家形成村落。山上有一口土井,井水甘甜、冬夏溢满,长流水不断,流入李家河,以此得名土井山。

【段家窝堡】清顺治年间,有段姓人家从关内迁来此地,开荒种地,后来其他姓氏相继迁来,逐渐形成村落,由于段姓人家先来此地居住,始叫段家窝堡。

【金山堡】位于郝官屯村南的土山南坡,故始叫山南,后来该屯农民多种植甘蓝,拿到集市上出售,效益可观,从此取名金山堡,取富裕意。

【孙家屯】清初年间,有孙姓人家给蒙古宾图王当差,随公主从直隶顺天府承德县到科尔沁草原(相传是随公主的七十二行的一行),后迁入入此地开荒种地,始叫孙家屯。村东有大榆树两棵,高数丈,树围三人伸臂方可围住,树下一口井,水质甘甜。树因高大遮荫,树龄达300年,被人们称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