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向全国推介47个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我市报送的《河北黄骅:突出生态改良和产业带动 打造盐碱地上的“绿色粮仓”》成为全市唯一入选案例。此案例从土地改良、种子选育、种植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渤海新区黄骅市将盐碱地资源劣势转化为高品质农作物产业优势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渤海新区黄骅市是盐渍化土壤集聚的典型地区,面对不利种植条件,当地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探索形成了“秸秆还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或土壤调理剂”的综合技术模式,使耕地面积由1980年的77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41万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捷农科所1989年培育出冀麦32,开启了“以种适地”的新征程。之后又选育出捷麦19、捷麦20等品种,比常规小麦亩均节水150立方米以上,已推广到天津南部、山东北部等滨海潮土区域,在新疆和硕县连续4年进行适应性试验种植,增产成效显著。播种技术是关键环节,当地种植过程中普遍采用微沟播种技术,只需在小麦播种机上加装开沟器,就能在麦田里开出一条条微沟,沟底两侧各种一行小麦,再进行覆土压实,加强了土壤毛细管的连接,更易于调动深层土壤水,便于小麦吸取水和养分,起到提墒保墒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渤海新区黄骅市不断延长绿色产业链条,打造旱碱麦“名片”。现拥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黄骅面花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特色食品目录。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刘杰

通讯员:王保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