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中期起,中国文物就开始流入海外,鸦片战争以后,情况就更严重了。列强侵华直接抢走或通过“文物贩子”成批运回本国的珍宝,就有几十万件之多。尤其是美、英、法、日四国,如果去他们的博物馆里逛一逛,一定会感到遗憾和悲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英法美三国以瓷器、雕塑、古籍居多,日本则青睐于书法、绘画、碑拓、甲骨文等,这是因为该国一直受华夏文明影响,在审美和文化习俗方面与我们较为一致。我们能欣赏得了书法、国画,日本也同样可以,但欧美就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仅日本三之丸尚藏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两家,就“收藏”了我国名家的2000多件作品,其中不乏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苏轼、赵孟頫、王阳明等顶级大师。这些作品中,有一件意义重大,它就是贺知章草书《孝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说此作意义重大,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它是目前已知唐代最早的状元书法真迹,贺知章生活于初唐,是杜甫所说的“饮中八仙”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省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状元。他这卷《孝经》不是拓本、摹本,而是货真价实的墨迹原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据日本史料记载,日文是由空海大师等人创造出来的,而其形状、书写方式都受我国草书影响。当年空海来华时,就学过贺知章、怀素等人的草书。细看这卷《孝经》,就能发现它颇有种平假名的痕迹。因此有专家认为,日文的一些符号,很有可能就是根据此作编写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贺知章这卷《孝经》开唐草浪漫主义先河,其中不仅有章草特征,也有今草法度。唐代书论家对此作评价很高,比如吕总在《续书评》中称赞:“纵笔如飞,奔而不竭”,并指出相比于孙过庭《书谱》的“一字万同”,贺知章水平明显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而言,贺知章此作法度严谨而不失个性,用笔千变万化,字字绝顶,是我们学习唐代草书的上佳法帖。《孝经》纵26厘米、横265.1厘米,共140行、1400余字,明代被倭寇掠走,后进献给天皇,被秘藏于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凌空取势,顺锋入纸,落笔后中侧并用,书写自然,其用笔有多么丰富呢?丰坊是这样点评的“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等均能见于此卷。结字奇宕多姿,用墨或浓或淡,无不变化万千,不愧是状元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能将这部《孝经》好好学习、临摹,那么草书的笔法、结字、章法、墨法水平将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