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随着大雪节气到来,古城绍兴开始进入了酱香满满的冬天。和煦的阳光下,古朴的店铺与民居前悬着晾晒的酱鸭、腊肠、腊肉……醇厚的酱香弥漫在空气里,伴随着小桥流水如画般的布景,把绍兴的冬渲染得活色生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绍兴著名的“三大缸”之一,酱文化是绍兴美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自古至今,绍兴民间的酱腌传统盛行不衰。据《绍兴市志》,绍兴有文字记载的酱园开业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清代,曾流传着“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的说法。时至今日,绍兴的酱文化依旧源远流长。从生物学角度来说,酱腌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人们在入冬时将食材腌制、酱渍、晒干,将食材原有的香气与风日之力融合,形成集酱香、干香、鲜香、咸香于一体的独特风味。

据浙菜宗师、绍兴菜非遗传承人茅天尧介绍,根据酱腌方法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酱货、腊货、腌货三大系列:其中酱货有干湿之分,干者以酱鸭、酱肉为代表,湿货以贡瓜、酱瓜为著名;腊货以腊肠、腊鸡鸭等见长;腌货也有干湿之别,干者以鱼干、咸肉为主,湿者以腌菜、培红菜为主。

酱鸭与酱肉:鲁迅笔下的浓情绍味

俗话说,越地鸭肴香。绍兴食鸭的历史流传已久,著名诗人陆游曾以“坡放万头鸭,园覆千畦姜”“双鹅朝戏浦,群鸭暮还家”等诗句,来描述南宋时期绍兴人民养鸭的景象。与其他品种的鸭类相比,绍兴本地的麻鸭皮薄肉细,味道鲜美,有着“禽中明珠”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酱鸭的做法,是将精挑细选的绍兴麻鸭,以绍兴传统的母子酱油浸泡至均匀入味,吸饱了酱汁后,在日光的「低温慢煮」中,汁香味美,肉质紧实,连鸭骨都透着浓郁的咸香。不论是蒸后切块装盘下酒,还是搭配其他食材一起炖、烧,都是上好又百搭的特色美食,绍兴人就连吃剩的酱鸭残件儿也不浪费,加点米饭青菜,就是一锅活色鲜香的酱鸭菜泡饭。也难怪绍兴民谚中有着“你有擂地西北风,我有陈酒酱鸭送”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绍兴人的鲁迅先生,在离家北上的日子,对家乡独特的酱腌风味念念不忘。他在1935年母亲的回信中,提及衣食起居时写道“…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那一包从故乡寄来的酱鸭酱肉,于先生而言,是魂牵梦萦的绍兴味,更是传递亲人牵挂的眷恋与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鲁迅先生信中与酱鸭一同被提及的酱肉,同样是一味十分经典的绍兴酱货。腌制酱渍后的猪五花肉,充分吸收了酱汁的鲜与醇,丝丝入味,吃起来咸鲜微甜,肥而不腻。酱的醇厚浓郁,肉的鲜美多汁,浓缩在蒸、炖、煮、烧的烹饪里,融成唇齿留香的独特风味。

绍兴腊肠:被列入“非遗”的历史名产

腊肠制法的雏形,最早可见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民间自古即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将气温急剧下降、天气晴朗干燥的冬季,视为加工腊味的好时候。中华美食的“一地一味”“一城一味”,在腊肠的制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无绍不成酱”的绍兴,腊肠自然离不了酱腌风味的加成。绍兴腊肠由来已久,民间还流传着宋高宗赵构亲临绍兴品尝后、将其列为贡品的传说故事。绍兴安昌腊肠十分有名,其制作技艺于2010年9月被列入绍兴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被列入绍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腊肠多以手工灌制而成,将上等猪腿肉搭配绍兴黄酒、酱油、白糖等佐料拌匀,前后历经刮肠、选料、切丁、漂洗、腌渍、灌肠、晾晒等多重工艺,制成后的腊肠瘦而不柴,香味浓郁,口感咸香微甜,只需简单蒸食就是一道鲜香可口的美味。在年节时吃腊肠,有着“长长圆圆是腊肠,和和美美滋味好”的吉祥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寻宝记绍兴菜上新的酱味系列中,就有酱鸭、腊肠、酱肉这种经典明星酱货,想直接在门店就能尝到绍兴酱货的食客,门店也将会有绍兴酱味合蒸,一次就可以尝遍腊肠香而不腻、酱肉入口生香,腊鸡咸香诱人的多重口味,配上寻宝记的陈酿花雕,酒香入喉,酱香浮动,让绍兴独有的冬日风情在舌尖味蕾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