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作为第二十九届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文脉主题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启动仪式”在吉林市人民大剧院举行。这次活动中,还进行了吉林市博物馆与市劳工纪念馆,市文庙博物馆与新兴园吉林史话展示馆,市满族博物馆与市水师营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与磐石莲花山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展览馆结对帮带协议签订仪式。可谓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吉林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状况。

近几年,吉林市的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政府办的博物馆还是私人创办的博物馆,均浪花叠涌般为社会呈现出一场场精美的文化盛宴。不过身在吉林市这一东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参观完一众本地博物馆,总觉得这些文化盛宴中难免有一些小遗憾。尤其是最能代表吉林市历史特质的文化内容——本地物产,却没有一个集中展陈的区域。

在清代,作为吉林将军辖区的首善之城,吉林城不仅汇集了白山松水的奇珍,还有来自海滨和库页岛一带的特产。对此,在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中,就列数了貂鼠、白貂鼠、猞猁孙、狐、元狐、沙狐、貂熊、银鼠、灰鼠等毛皮兽;东珠、桦皮、烟、麻、松塔、松子、安春香、七里香、乌拉草等山水间的物产;渠麻菜、小蒜、山葱、山韭、蕨菜、紫皮萝卜、托盘等山野果蔬。另外,海参、海红、海茄、海藻、海带、海蕴等海产品也在其中。

书中对鱏鳇、细鳞、哲鲈、鲫鱼、鳜鱼、魴鱼等也有记载,至于人参、鹿茸、虎骨胶、牛黄、熊胆、腽肭脐(海狗肾)、麝香、五味子、细辛、黄精、葳蕤、赤芍、黄苓、柴胡升麻、紫草、北山查(楂)、益母草、王牟牛、防风、通草、桔梗、威灵仙、火麻仁、薏苡仁、马齿苋、翻白草、卷柏、谷精草、狼毒、旋覆花、鼠尾花、瞿麦、猪苓等药材,更是附有专门的词条解说,或简或繁地介绍其形状、产地和药理。

上述特产曾是特殊的贡品和重要的物资交易标的。清代驻扎在吉林城的吉林将军和设在乌拉街的打牲乌拉总管,每年会准备各种本地特产,进贡给北京的皇室,据成书于光绪初年的《吉林志略》记载,每年冬十月进贡的贡品中,仅与梅花鹿有关的就有鹿尾四十盘、鹿尾骨肉五十块、鹿斤条肉五十块、晒干鹿脊条肉一束。另外吉林围场还要在十月单独进贡鹿尾七十盘。这些贡品,不仅成为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上的珍馐,还对许多传统药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2年吉林市举办首届长白山系列产品交易会时,我亲见许多广东客商大量采购干鹿尾,而作为本地人,我竟然不认得那种三角形的“塑料块”竟然是一种高级的美味食材。

其实许多当代吉林市人对物产认识能力是比较弱的,一些年轻人甚至真的能做到“五谷不分”。包括我本人对许多本地物产也不太了解,之前写贡品山梨,就误用自己见过的一株野梨树照片,再比如山葱和山韭,我也是近两年才有了认知。此类知识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若非借助特殊的平台,是很难全面有效获得的。

遗憾的是,在吉林市市内的大、小博物馆内,罕见直接展示这些曾代表吉林城物产丰饶情况的特产展区。仅在北华大学文涛生命科学馆内的二楼,有部分标本,但展出特色偏向于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还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其文化属性,以及某种物产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状态,是无法在自然博物馆表现出来的。

其实无论是介绍吉林城、打牲乌拉的历史,还是介绍吉林地区的自然资源,甚至是宣传吉林市的餐饮文化,如果有这么一个博物展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配合实物、标本或模型(我在北京的博物馆见过鳇鱼标本,觉得这种看着如木乃伊的展出,效果不如用树脂浇注模型要好,另外熊掌之类的展品,用树脂模型也更符合法律规定和博爱精神)的展出形式,直观展示出这些曾经作为贡品的吉林特产——是什么样,究竟有什么文化内涵。这不仅会对文旅事业,更会对吉林乡土文化的弘扬、传承、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这种涵盖清代情况的博物展区,目前尚未出现,但吉林市可以有,也应该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