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新了丨北京西山+中国灯塔,“西洋镜”系列再填两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西洋镜”系列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历史影像类出版物,以海外的影像史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大量珍贵的高清影像由此跨越百年,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年,北京日报出版社加快了该系列编辑出版的节奏,《西洋镜:北京大觉寺建筑与西山风景》《西洋镜:中国灯塔》两本新书,近日同步推出。

出北京城西行,可见宛如腾蛟起蟒,遥遥拱卫着北京的连绵群山。这就是古人称之为“神京右臂”的西山。这里风景秀美,数百年来修建了众多的佛寺,自古即为避暑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洋镜:北京大觉寺建筑与西山风景》

[德]锡乐巴 [英]郝播德 等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本书由《北京大觉寺》《西山访圣记》《中国名胜·西山》《香山风景》《房山风景》《上方山》六部分组成。

《北京大觉寺》是首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德文著作,从专业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京西古刹大觉寺的建筑布局、结构、材料与陈设,还绘制了很多建筑结构图与平面图,为当时西方社会认识中国建筑打开了一扇大门。其作者锡乐巴是一位德国工程师、胶济铁路的主要设计者。《西山访圣记》则是英国外交家、银行家郝播德的参观记,还原了百年前的寺庙场景。本书后四章为初版于1915—1937年四本风光摄影相册。百年前的西山美景、建筑风貌,尽在本书。全书珍贵老照片+手绘图多达294张。

在锡乐巴看来,书中所选的研究对象,堪称北方同类建筑中的典范。无论从格局、结构还是式样来看,这些寺院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唯有规模不尽相同。而大觉寺是其中面积较大、历史较久的代表之一。

从德国柏林建筑师协会文学委员会K.E.O.弗里奇写于1897年的序言,我们可以得知,为了让锡乐巴的《北京大觉寺》这部“耗费心血写就的专业著作”不至于埋没于世,德国柏林建筑师协会决定出版的同时,特意委托了两位在华的德国旅行者,历尽艰辛前往大觉寺拍摄照片。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德国工程师精心绘制的寺院地形、中空砖块细节、窗户构造等手绘图,也可以看到柏林摄影师镜头中树木掩映下的古刹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洋镜:中国灯塔》

[英]班思德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灯塔是别样的风景。而对老一辈航海人而言,灯塔是安全的保障,是生命的依仗。

你知道中国最早的灯塔在哪里吗?

写于1932年的《中国沿海灯塔志》原书为英文,介绍了中国沿海灯塔的起源、发展、构造、形状以及功用,还详述了海务科的缘起、发展与变迁。作者是时任中国海关副税务司的英国人班思德。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当时中国的海关税务司是英国人?为什么中国的灯塔最初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19世纪中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相继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和海关税款收支保管权,彼时的海关为洋人所控制。中国人民为收回海关主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据时任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在序言中介绍:中国沿海灯塔的历史较短。为方便航行、发展贸易、增加税收,19世纪60年代初,经总理衙门奏准,赫德效仿西方的新式办法,创办了灯塔管理处。接到任命后,他首先组建了一支高效的技术团队,规划设计了从牛庄到琼州的一系列灯塔。赫德曾宣称,要使在中国沿海航行如同在煤气灯光下走在百老汇大街上一般容易。

文中称,这些灯塔成为现实后,不但“使得船只可以在危险遍布的中国沿海较为安全地航行”,而且“其后的海务科也往往与时俱进,装备现代,其辖下的很多灯塔在全世界都大有名气,如花鸟山、北渔山、遮浪角等地的灯塔……”后来,“海务科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松花江、长江、珠江、西江等地也都建设了灯塔和浮标。其中,长江的管理最为完备,在内河航行中,各巡江事务长积极整顿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书记录细密、叙述详细,对早期灯塔的沿革、地理水文信息和经历的历史事件都有细致介绍,还附有1866—1925年兴建的沿海沿江灯塔设备照片。字里行间,藏着时光旧影与诸多史料细节,比如当时的灯塔管理员中外皆有,比如沿海的灯塔大多由首任总工程师韩得善设计建造……对回溯中国海务及沿海灯塔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