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伊朗作为中东地缘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实行着政教合一体制,然而在1979年以前统治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却曾大力推行世俗化政策。恰恰也正是1979年巴列维王朝被伊斯兰革命推翻成为了美伊关系转折的标志性事件: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盟友,可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后伊朗

被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制裁了40多年。其实伊朗在中东地区算是一个特殊的异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体民族、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朗却是一个以波斯人为主体的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国家。早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的两百余年里波斯人的祖先就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大帝国。尽管古波斯帝国在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然而在公元224年萨珊王朝又重建了

第二波斯帝国。

此时阿拉伯人的祖先还是沙漠中毫不起眼的游牧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伊朗一直视公元7世纪以后被阿拉伯人统治的历史为耻辱,可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却在文化上不得不倚重波斯文化:尽管波斯人接受了阿拉伯人传来的伊斯兰教,然而诸如像《一千零一夜》这样的诸多阿拉伯文学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波斯文明。这些都令波斯人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能波斯人正是凭借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于公元928年脱离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而建立波斯人自己独立的萨曼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因为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使伊朗在中东地区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氛围中显得鹤立鸡群格格不入。伊朗之所以选择在伊斯兰教中处于少数派地位的什叶派作为自己的官方主流信仰也许就源自于伊朗的民族自豪感。19世纪统治波斯的恺加王朝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争夺的势力范围。1921年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发动政变成为实际执掌伊朗军政大权的首相兼国防大臣。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起波斯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了新的商法、刑法和民法代替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

礼萨·汗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世俗学校以取代传统的宗教学校。

从1928年起波斯男子被要求穿着欧式服装。1929年波斯颁布法令废除头巾。

1935年巴列维王朝宣布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

同年伊朗颁布法令禁止妇女戴面纱。

礼萨·汗还允许女性上学、参加生产和工作乃至进入国家机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萨·汗在推行世俗化政策时不惜采取一些粗暴的手段:他让王后和公主们带头穿着欧式服装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这当然引起了一些宗教界人士的不满。当时有个伊玛目在清真寺中公开诟骂王后。礼萨·汗得知此事后专程驱车直奔库姆城把那个伊玛目狠揍了一顿。1935年7月礼萨·汗甚至不惜出兵镇压反对废除妇女面纱和服饰改革的活动。礼萨·汗在推行世俗化政策之外还注意

发展民族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萨·汗

任内伊朗修建了27000多公里的公路和纵贯全国的铁路线,陆续建成了水泥厂、沥青厂、甘油厂、制糖厂、轧棉厂、纺织厂、制革厂......

礼萨·汗

在对外政策方面先是试图引入美国的力量牵制英、俄。当鼓吹雅利安主义的纳粹德国日益强势起来后

礼萨·汗又

企图依靠德国来复兴伊朗。

二战爆发后伊朗与德国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但却又始终不肯正式加入轴心国阵营。1941年7月18日英国和苏联对伊朗下达了要求驱逐德国人的最后通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萨·汗迫于压力于1941年9月16日

把王位让给了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上台时曾宣誓作为立宪君主会将权力下放给议会政府,然而实际上他却在逐渐干预政府事务。他致力于将军队置于皇室控制下作为维持君主制的主要力量。

1951年上台的伊朗首相

穆罕默德·

摩萨台提出要

将外国控制的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而英、美两国的石油公司就在没收范围之内。

1953年美国中情局策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伊朗名义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国,但实际上已恢复了巴列维王权统治。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外交上执行亲美的路线方针,与此同时他在国内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将

大地主占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所有从而废除佃农制;将所有政府经营的工业企业出售给合作社和个人;赋予女性投票选举的政治权利;制定全国性城乡建设的规划;全面改进国民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都很不错,而改革的成果似乎也很显著:1962年伊朗全国一共有6000台拖拉机,到了1977年已达到53000台。伊朗的粮食产量从1961年444万吨增加到了1977年的641万吨。这一时期伊朗全国的企业固定资产从1510亿里亚尔增至10750亿里亚尔,国民生产总值从104亿美元增至510亿美元。同一时期伊朗的工业年增长率为15%,钢铁产量从3万吨增至28万吨,汽车产量从7000辆增至11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伊朗人均国民收入一度达到2000多美元。要知道这可是20世纪70年代啊。巴列维王朝剥夺了由宗教势力控制的司法大权,对司法系统进行世俗化现代化改革从而尽可能保证司法公正。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政策让伊朗妇女摘下了面纱走出了家门。她们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上学、就业的权利。那时伊朗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伊朗美女开车出行;在伊朗海滩身穿比基尼的时尚女郎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列维王朝白色革命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潜藏下了诸多矛盾:在白色革命的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被引入伊朗与传统的伊斯兰教义发生了摩擦。激进的土改措施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求生,而伊朗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建设却无法满足涌入城市的农民们的生活需要。伊朗的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反而扩大了。当时的德黑兰只有全国15%的人口,却占有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伊朗乡村地区平均每八个婴儿中就会夭折一个。在德黑兰平均每10个人拥有一部汽车,而在其他地区平均90个人才有一部汽车。即使在首都德黑兰也有一半左右的市民挤在50处棚户区内。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政策让千家万户伊朗人的女儿享有了自由着装的权利,可那些生活在棚户区的贫民们会在乎自己的女儿穿不穿比基尼吗?巴列维时代吸引眼球的是那些露大腿的有钱有闲阶级美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真正构成社会基础的却是生活在现代化生活边缘的棚户区青年。巴列维国王和他的家属及随从的腐化、他的独裁统治就像癌细胞一样吞噬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制度。巴列维王朝推行亲美政策目的之一是为了制衡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可美国和伊朗结盟是为控制中东这一事关石油美元体系安全的战略要地。美国要控制中东就不能只拉拢伊朗,因此美国也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缔结了盟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与作为伊朗对手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保持着盟友关系,而美伊同盟的存在却使伊朗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中承受着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巴列维王朝的外交政策因此饱受国内民族主义者的批评。如此一来巴列维王朝把全国大多数人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宗教人士对宗教政策不满,民族主义者对外交政策不满,宪政主义者对王室特权不满,底层民众对贫富差距不满......各种各样的不满情绪逐渐汇聚成为反对巴列维王朝的强大民意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78年起伊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王室游行示威。这些游行示威的参与者各自的主张并不相同:有人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有人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有人主张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主张恢复伊朗传统宗教的地位......总之各种对王室不满的人全都在这时走上街头参加抗议。1979年1月伊朗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强烈的反对民意之下被迫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