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刷到一位小有名气的航拍视频博主的作品,谈到吉林市的江南公园是建立在清代的兵营基础上。江南公园的历史,史料记载比较清晰,为晚清时附建于吉林农事试验场——该农事试验场应该是使用官地和征用农田建设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民国版《永吉县志》有着明确的记载:农事试验场暨公园,在松花江南岸。全部房屋宇82间,共占地554亩8分。光绪三十四年巡抚朱家宝,会商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勘定龙王庙东偏官地26垧,添购民地10余垧创建。委胡宗赢为监督,并附设蚕桑、山蚕两局

这位博主的口播文案谈到江南公园一带原本是吉林水师营的一处营房,毁于1900年沙俄入侵。首先肯定的是吉林水师营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在吉林城驻扎的水师便归属于黑龙江将军,即历史文献上的“卜奎营”,直到晚清时才又划归吉林。水师营规模不大,位于迎恩门外头道码头及其以西的江岸。

至于江南公园一带,正如前述,晚清时,基本是农田,主要标志性建筑是后来曾被烽火小学使用的龙王庙。龙王庙周边是在旗蒙古人聚居的巴尔虎屯,即官地、民地的使用者。这些蒙古旗人虽有服兵役的传统,但并不是居住在营房之中,这是吉林旗人有别于关内旗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中有关于吉林旗人居住情况的描写:“吉林与京城及各省驻防、绿营兵弁情形不同,吉林兵丁散处各屯,率以务农、打牲为业,唯春秋两季调集省垣,先令本管协领督率各佐领演练步射、骑射、枪阵各技艺,复专派协领轮看后,乃择日分旗于校场大操,分别奖赏责革”。即清道光年间之前,江南公园一带非但没有水师营,甚至连世居此处的巴尔虎旗人也是聚村屯而居,并未结营。

虽然不存在水师营一说,那有没有可能江南公园一带,在清道光年间之后,曾是其他某一支清代军队的兵营呢?就目前史料可知,清代长期施行旗人世袭兵役制,如前引《吉林外纪》所述,吉林八旗兵丁平日并不生活在营房之中,吉林城除黑龙江客军水师营外,只有各旗的协领衙门(关防处)建有供春、秋两操时旗兵集结后临时居住的房舍,这些房舍在平时也应各有他用。

到了清同治年间,为防范日益猖獗的马匪,清廷招募民勇组建“练军”,从此以吉林驻防八旗军逐渐被新兴的练军和防军(靖边军)所代替,兵役制度也由世袭制改为招募制(光绪三十三年以后,根据清廷办新军的规定,提出了“兵征土著”,不论旗籍、民籍,按征选兵员条件施行选征制度)。清光绪十年(1884年,吴大澂调离吉林),吉林将军代替钦差大臣,直接督办边防,将吴大澂创办的靖边军整编为“五路一军”,即前、后、左、中、右五路和亲军。这支部队有步兵、骑兵、水师,其中“亲军马队(225人)驻将军署前之松花江南岸,俗呼‘安字营’云”(《永吉县志》)。

这支叫做“安字营”的部队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作战表现并无亮点。在1900年吉林城沦陷后,“势不能不遣散也”(《永吉县志》)。1908年,在捕盗营(1902-1903年建)的基础上,吉林城改建了巡防营,算是恢复了靖边军的衣钵。1910年这支部队按新军规制定名为陆军二十三师。

通过上述情况,吉林农事试验场及江南公园应是建在农田上。
在吉林农事试验场建立之前,如今吉林市江南地区确实有过兵营。不过结合《吉林市军事志》以及多幅历史地图等史料,可判断出这个兵营并不是水师营,与吉林农事试验场也无传承关系。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字营”应即民国时期吉林城南大营的前身。这处兵营建筑与东大营一样,在张作相主政吉林期间拆改(原为土坯房),由庆源德泥瓦作坊承建为青砖铁瓦的营房建筑,其位置在吉林农事试验场桑蚕局北侧。

那位视频博主了解到南大营之前,江南地区还有兵营的一段历史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表述尚欠严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那些麻花”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