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出处:《元史·张养浩传》。
参资:古诗文网《山羊坡·潼关怀古赏析》。
二、勤奋好学,20为学正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杰出政治家、散曲家。曾推动元帝恢复科举制度;著吏道经典《三事忠告》;创作《山羊坡·潼关怀古》,立意至高,具人民性。
张养浩,出生在济南一个平民家庭。其父张郁儒生出身,后来经商,家境富裕起来,为儿子继承他中断的儒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张养浩出生后,父母给他起名“养浩”、字“希孟”,希望他以乡贤孟子为榜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
张养浩天资夙成,自小就不负父母厚望,勤奋好学,追求上进,茁壮地成长起来。
世祖至和28年〔1288年〕,他19岁,游济南白云楼,作《白云楼赋》,文思飘逸,文采奇幻,人们争相传抄。山东按察使焦遂读之,大为赞赏,荐为东平学正,负责一县教育。
三、入京求仕,遇师不忽木
学正任期满,张养浩23岁,他又按父指点,辞职赴京,以求发展。有准备的人,总是有机会的。他在京都,以文章结识了不忽木,并拜为老师。
不忽木,康居哈萨克人,精通儒学,位高权重,任中书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他力荐张养浩,先后做礼部令史、御史台掾吏、中书省掾属。有次,不忽木去探望他,看到他家无长物,脱口称赞:“此真台掾也!”
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他又结识了著名政治家、北魏皇族后裔元明善,俩人遂成至交,时人称他俩与副相曹元用,并为当世“三俊”。
四、出任堂邑县尹,作《三事忠告》首篇
大德9年〔1305年〕,张养浩37岁,外放堂邑县尹,开始主政一方。当时堂邑天灾人祸,治安不靖,迷信成风,民不堪苦。
他下车伊始,首捣淫祠,摧毁敛财祠寺30余所,然后严惩恶霸,将歹徒绳之以法,接着又放宽民法,平反冤狱,身任其劳,而贻民以安,一心一意,做好父母官。
大德11年,朝廷又令他兼理博平县事。
三年任内,堂邑大治,生产发展,百姓安乐。卸任后,民众立碑,以颂其德。
在此期间,他总结从政经验,着手创作史道首篇《牧民忠告》,论证做好县官的“铁律”:要“省己、劝农、戒贪”,善待百姓。
其后,他在新的岗位上,又完成两部续篇:《风宪忠告》,讲官员的风纪、守则和作风;《庙堂忠告》,讲为政之道。三部“忠告”合称《三事忠告》,全面系统论证他的清廉为官思想。立论严正,影响深远,以致历代官员“家藏一部,遵而行之”;对于今天的领导者,也仍有启迪作用。
五、回京任皇太弟文学,后主持仁宗科考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张养浩40岁,被诏回京都,任皇太弟文学。
至大3年,他上万言书,犯颜直谏,直斥朝政“十害”,“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而贬为平民。他的忧国忧民、不畏死罪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至大4年,武宗驾崩,皇太弟即位,是为仁宗。仁宗诏回张养浩,任为翰林待制,又升翰林学士。
在他与元明善的推动下,延佑2年〔1315年〕,仁宗诏令:举行首次科考。结果,主考官张养浩、元明善,录取了以张启岩为状元的元代第一批进士,并对落榜生也给予一定的照顾,为改造元代“马背政治”,提供了一批有志之士。
自此,科考定为制度,每三年一次,直至元亡。这当受益于张养浩首开先河,使士人有晋升之道。
延佑7年,张养浩任参议中书省事时,仁宗去世,17岁的英宗即位。至治元年〔1321年〕元宵节,英宗打算在宫内垒灯山,张养浩上《谏灯山疏》,劝谏英宗勿玩物丧志。他让丞相转呈,丞相口奏时,英宗大怒;但看了疏文后,又说“不是张希孟,没人敢这么说。”
少年天子,天性不定!值得惕然自醒!不久,51岁的张养浩,即以奉养老父为由,突然辞去高官,退归故里。
六、六辞诏令,第七次应诏,劳卒任上
张养浩退归故里后,九年期间,朝廷六次诏令,令他回京升官,而他以道事君,自度不能行其志,都想法子婉拒不起。
到了文宗天历2年〔1329年〕,陕西大旱,灾情严重,朝廷第七次诏令,任他以行台中丞,赴陕西救灾。天灾降临,事关百姓!他不是以孟子为榜样吗?孟子有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推想这次,他就是遵孟子教导,怀着大禹、后稷的天下之心,没有丝毫犹豫,接到任命后,立即分散家产,赐赠穷人,而轻装上路,登车西行。
三月过华山,他便到西岳庙求雨,遇饥者则赈,遇死人则葬,未到关中就开始工作。路上,他就所见所闻,悲天悯人,抒怀感慨,创作九首散曲,那首绝世名曲《山羊坡·潼关怀古》,就是其中的一首。
驻陕西四个月,他胸怀灾民,不顾年高体弱,未尝家居,止宿官署,宵衣旰食,昼夜忙碌。他查府库,清帐目,调粮食,救人命,主持日常事务,处理突发事件,竭尽全力,给百姓以生机。他又严惩奸商污吏,规范粮食买卖。还上奏朝廷,特事要特办,让富人纳粮补官,调动一切可利用因素,缓和灾情,打好救灾仗。
灾难深重的关中大地,在他的辛勤操劳下,终于少了一些哀嚎,多了一些生气。而他自己也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是,在7月27日,他竟操劳过度,“得疾不起”,病逝任上,享年60岁。
张养浩从政40年,立志为国,一心为民,不谋私利,他一生践行着自订的官德:“君子从政也,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竟而损人”,在基层是贤明县官、在翰林院是勤勉大儒、在御史台是敢谏直臣、在地方是贤能干臣,不愧是我国古代—位智慧贤良的政治家。
他死后,元文宗追赠摅诚宣惠功臣、行中书平章政事、滨国公,谥文忠。存著作《三事忠告》、《云庄乐府》。
七、《山羊坡·潼关怀古》赏析〔上〕
《元史·张养浩传》:“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山羊坡·潼关怀古》当作于此次应诏往关中的途中。”这是一首散曲,全曲为:
“【中吕】山羊坡·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吕】是宫调名,〔山羊坡〕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全曲大意为:
我伫足潼关,只见那巍巍华山,层峦叠嶂,群峰攒集,扑面而来;又见那滔滔黄河,汹涌澎湃,奔腾怒吼,咆哮而去。潼关古道,外傍黄河,内连华山,山河表里,雄伟险要。我遥望西都,凭吊古迹,感慨万端,思潮起伏。令人伤心啊,从那秦宫汉阙遗址经过,万间宫阙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灭亡,老百姓依旧受苦。
八、《山羊坡·潼关怀古》赏析〔下〕
此曲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名作。诗人的《云庄乐府》中,以“山羊坡”曲牌写的散曲,有七题九首,当以这首《潼关怀古》韵味最沉郁,色彩最浓重。
在此曲中,诗人怀古思今,由历代王朝的兴衰,联想到人民的灾难,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曲分三层。前三句为一层,诗人写潼关所见:潼关形势,雄伟险要。首句写华山雄伟,—个“聚”字,以拟人修辞格,化静为动,描写华山巍峨,群峰攒集,突出潼关内华山扑面而来的雄伟气势;第二句写黄河险要,一个“怒”字,又以拟人格,让大河动容,描写黄河奔腾,怒涛翻滚,突出潼关外黄河咆哮而去的险要情态;第三句,写潼关内接华山、外傍黄河,山河表里,雄伟险要。自古以来,这一雄关隘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关系到朝代的兴亡,所以,由此雄关,引出下文的怀古与议论。
中间4句,为层二,写潼关怀古感慨。前两句,写伫足潼关,遥望长安,凭吊古迹,激愤难平;接着两句,感慨长安的兴衰:西都长安,秦汉古都,魏晋隋唐也建都于此,昔日的古都,数朝经营,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可如今奢华不再,风流已逝,秦汉宫阙“经行处”,都化成了一片尘土,沧桑巨变,触目惊心,诗人想到了,随着一个旧朝的灭亡,必然是一个新朝的兴起,历史就是在这样的盛衰兴亡中,欲火重生。
曲末四句,为层三,进一步议论,历史的兴衰史,都是百姓的苦难史,深化主题。历史的盛衰兴亡,其实质就是,衰亡的旧朝代,为兴盛的新朝代所替代,一度的辉煌衰落了,又为新的辉煌所替代。因此,历史的更替、朝代的兴亡,是统治者的悲哀或喜庆,却都是老百姓的灾难。“亡”,旧朝衰亡,垂死挣扎,战争频仍,生灵涂炭,所以“百姓苦”,这好理解;而“兴,百姓苦”,为诗人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从历代帝王兴衰史中,为史论总结出的一个新论点,发前人所未发。为什么呢?千千万万人创造了旧朝代的辉煌,随着旧统治者的败亡,辉煌也毁灭了,而新朝代的统治者,也必然要驱使千千万万人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新创造新的辉煌,赋税繁多,劳役繁重,遭殃的仍然是老百姓。因此,亡则兵结祸连,兴则大兴土木,所以,诗人为老百姓呐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言简意赅,醒目惊心。
总之,全曲三层内容,先写潼关形势、再写怀古感慨、进而深层议论,层层相承,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完美结合,表达的语意越来越显豁,抒发的感慨越来越浓烈,最后,以文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结,以深层议论,把三者融为一体,发聋振聩,深刻而警策。
这首散曲,语言精炼,感情沉郁,意象鲜明,意境深邃,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时代的责任感,襟怀博大,具人民性,为元曲经典。陈存选2023、12、24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