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辽国向北宋敲了一次“竹杠”,意外成功后,

西夏也是有样学样:想休战么?拿银子来。

再后来,金国继承了这一恶习,不止是要钱要物,还要人,

甚至连着当时的徽、钦二宗一大家子都被掳走了,

唯一逃脱的赵构,尽管南下重建了宋廷,

仍然没躲过金国那只手,

无奈之下,只能参照旧例,花钱消灾。

最后不论是敲竹杠的金国、西夏,还是被敲竹杠的南宋,

都被蒙古团灭。

南宋根本没料到,这一次他们遇到这种钱不能解决的问题,

代价就是国破山河在。

事实说明,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解决你自己。

那么,富有的宋朝,为什么会落到“谁都能敲一笔”这种地步?

内忧外患。

北宋内忧:国强民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匡胤能够顺利取代周后主,主要依靠的还是他殿前都点检这一军职,

也就是禁卫军最高指挥官,他深知兵权有多重要,

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手握军权的部下篡夺皇位的事儿也是屡见不鲜,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他并没有急于卸除将领们的兵权,而是先将他们封官厚赏,

满足他们高官厚禄的欲望,率先稳定了局势。

时机成熟后,赵匡胤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

借着酒宴,假装自己很醉,向将领们发牢骚:兄弟们,我整夜睡不好觉啊。

大家肯定要关心皇帝失眠的原因,这一问一答之间,

赵匡胤就把自己担心将领们夺权的心事吐露了出来,

不仅如此,他还给大家指了一条“明路”:

放下兵权,多置良田美宅,日夜美酒相欢.......

就这样,赵匡胤很平和的解决了兵权散落的问题,

不再设殿前都点检一职,而由他自己直接掌握禁军。

比起刘邦,这样的处事方式,真是高明了太多,

但是,功臣们是全身而退了,百姓们就艰难了,

这“多置良田”是置多少呢?

没限制的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建立后,下令把各县的户口、土地情况登记造册。

根据有房产、田地的人分为主户,也就是地主一类,

丧失土地、无房、甚至连农具都没有的人归为客户(佃户),

佃户就是依赖给地主种地生存,这部分人占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

主户也分为五等,一等和二等基本都是贵族官僚以及富豪们,

三等是较赋富裕还有佃户的小门小户,

四等、五等就是土地几亩,还没沦为佃户的人,这部分人在主户中又占三分之二。

这些主户都要交纳夏、秋两税。

而客户,主要是交身丁税(20岁为丁,60岁为老),还有徭役。

这春、秋两税还不是按产量交的,是按亩数定额交,

意味着年头不好作物产量低,也得交同丰年一样的税。

虽说是主户交税,但大地主们的收入哪来的?

通过租地给佃户们,佃户们的收成要留给地主一半,算作租金。

要是没有农具,大地主们还会加上这部分租金,

并且,地主也会对佃户制定定额租制,意味着不管年景如何,

这块地就要交固定的收成。

如果佃户没钱交租怎么办?

地主们还有一招,就是放贷给佃户,利息高的离谱。

虽然北宋科技进步得比较快,借助很多先进的工具开发了许多土地,

由于北宋对土地兼并没有限制,上层的主户随意购置田产,

没地的人越来越多,沦为佃户交不起地租的也越来越多,

其实这种税制,最后还是压在了底层百姓身上。

这些穷苦的百姓,除了要承担高额的租金,还要承担劳役,

赶上某年有什么工事,几乎全年都没有劳作的机会。

所以,宋朝出现了“国富民穷”这种奇特的现象。

后来有人统计,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起义竟有200多起.......

他们无以为生,被迫起来反抗。

在军事、兵制方面,赵匡胤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一军职后,

设置了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

这三个机构管理禁卫军,合称三衙。

三衙的指挥官都是由赵匡胤自己任免的,

他们虽然管理禁军,却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力,

那这两个权力在哪里?枢密院,

这一文官担任的官职。

同样,枢密院虽然掌管这部分兵权,但是没有圣旨同样不能调兵、发兵。

赵匡胤还大量招募兵士,留守重兵屯扎在都城开封,

其余的分散驻扎到全国各地,

并且定期换防,不仅兵无常帅,兵也无固定的驻扎地,经常换来换去,

导致军营里的将领,经常出现“生脸”。

所以,北宋不缺兵,却“一战不如一战”,也有这些因素,

将与兵之间难以稳定配合。

由于军队人数剧增,养兵费用也相当惊人,

宋仁宗时蔡襄作了一个统计,全部厢、禁军每年开支4800余万贯,

占宋朝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方政权方面,赵匡胤也下令大改特改。

原本地方上都设置有“节度使”,

节度使权力自唐朝开始就很大,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

(可以理解为军区司令,或者省长,)

虽然名义上归朝廷管理,实际上是地方小政权,

像安禄山就是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也都是节度使们争相称帝,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解决节度使势力过盛这个问题,

先是下令将节度使所在州之外的附属州县,都收回,由朝廷自己管理。

概念上就是“省会”还是节度使自己管理,省内其他州县就由朝廷自己来管了。

接着派文官,到这些郡县上任知州 、知县,并且这些官员三年一换,

又设置了通判,名义上是辅助知州,实际上是为了监督知州的,

也可以说是知州与通判共同管理,又互相监督。

而地方财政,也被赵匡胤收归朝廷。

设置了转运使这一官职,除了给州县留下日常开支,其余财物统统拉回都城。

地方上发生的各种纠纷案件,原来是节度使亲信处理。

赵匡胤就恢复了县尉建置,由朝廷派文官担任县尉,这事也归朝廷直接管了。

再加上调拨地方上的军队回朝廷,再由朝廷派禁军驻扎地方,

节度使完全是被架空了,

最后赵匡胤还下令拆了多地的城防,防患未然,

这一改制,文官就稀缺了,

怎么办?科举选拔。

而且是先选拔后委派,导致拥有官员品级和职位、拿着俸禄的人挺多,

实际上派出去实干的人不多,

也就是花钱养了很多闲官。

所以,宋朝出现了“文官”众多的奇特现象。

虽然这在北宋初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改革,但是后来的统治者,

根本没意识到这种隐患。

北宋外患:辽、西夏、金都来敲竹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前期,原本就和辽国冲突不断,

最开始不是没打,毕竟燕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被石敬瑭送给了辽国,

宋太祖赵匡胤决心要收回来的,只不过没能实现这个抱负,赵匡胤就突然去世了,

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也试图收回,发了两次兵,

其中一次还是赵光义自己带兵去打的,宋辽战争爆发,

只不过赶上那阵北宋收复北汉不久,士兵们还没缓过力气,再加上幽州城防坚固,

最终宋军惨败,自此宋太宗便放弃了收复燕云地区的打算,由攻变守。

到了宋真宗时期,辽圣宗率兵攻入北宋境内,

宋真宗想往南跑,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最终决定留下来,

真宗还被寇准拉城墙上鼓舞士气。

当皇帝的一鼓劲,果真不同凡响,士兵们作战也越来越猛,

还射杀了辽军首领萧挞凛,大大挫灭了辽军的士气。

再说辽国,一开始是屡战屡胜,结果他们发现自己怎么打着打着,

这战线拉的那么长,后备跟不上了,

正赶上宋真宗也不想打了,双方就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每年向辽提供三十万银绢.......

这就开了宋朝“花钱消灾”的先河。

此时,北宋社会、财政危机已日益加深,

许多有远见的大臣坐不住了。

有大臣要求改革,去除这种弊端,但都没引起重视,

不仅如此,上书的大臣还遭到了诬陷,被贬。

到了宋仁宗时期,原来的藩属西夏又闹独立,

宋朝与西夏的战争又爆发了。

宋仁宗原本是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去打的,

没想到双方打了好几年,宋军是一战不如一战,

再加上西夏拉上辽国一起对付北宋,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种情况下,宋仁宗决定全力求和,双方议和使节开始往来。

最后以宋朝“花钱消灾”的方式告终:

答应辽国,在原澶渊之盟订立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短,还没来得及有所作为便去世了,

继任者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相,决心变法(青苗法、免役、置将和对夏作战),

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

1067年,神宗及王安石采纳王韶的策略,对西夏展开了攻势。

六年后,北宋收复了熙、洮、岷等五州,疆域扩展了二千余里,

这是北宋王朝在宋太宗时期之后,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

也是北宋中期最硬气的一次!

王安石变法虽然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还扩展了北宋王朝的疆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实质上是抑制大地主兼并,

剥夺大地主们的私利,

必然是为大地主阶层不容,

宋神宗死,年幼宋哲宗继位后,

新法在把持朝政的后族,以及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阻挠下,被废除了。

宋哲宗亲政后,虽然恢复了新法,继续对西夏开战,

也屡败西夏兵,迫使西夏叩关求和,

但是由于前期变法派和保守派争斗,各自派系内斗,

朝廷内部已经混乱不堪,新法实施的效果已经今非昔比了。

宋哲宗死后,继任的便是宋徽宗。

宋徽宗时期,朝廷内部更加腐朽不堪。

宋徽宗重用蔡京一伙人,打着新法的名义,

加重赋税,任意搜刮,抢夺民田,民不聊生,

北宋与西夏的战事再起,双方战斗十几年,胜负相当,

最后讲和。

只不过北宋朝廷还没从西夏战事中缓过气,

不久就发生了方腊、宋江等人起义,

北宋朝廷是使劲了吃奶的劲才扑灭起义的熊熊烈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宋与西夏连年争战的同时,

同样腐朽的辽国,也因附属的女真部落崛起,而陷入了危机。

1115年,辽朝统治下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在北宋镇压起义期间,金国联络北宋一起攻打辽国,

双方还签订了“海上盟约”,

约定一起发兵,金兵攻取辽长城以北,宋兵攻取燕京,

结果金兵是屡战屡胜,宋兵带着20多万人马却被辽军打败.......

最后燕京还是被金兵攻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国一看,北宋怎么这么弱,

战后就提出了要求:以后宋要把以前给辽的岁币给金,燕京六州虽然可以给宋,

宋要把这六州的税收交给金,还有另交一百万缗作为燕京六州的代税钱。

但这些并不能满足金国的贪婪,

在打败辽国后,金军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侵宋。

早就吓破胆的宋徽宗,此时却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宋钦宗),自已跑了。

金军兵临城下,宋钦宗无奈只能求和,

但是想议和也是有条件的,金国提出:

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缎百万匹、绢帛一百万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方可议和。

尽管各地禁军也都赶来救援,宋钦宗还是割让河间三镇,答应了金国的要求。

一年后,也就是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经过夏天的休整后,

又以宋朝毁约为借口,再度南侵,

这一次金兵不仅占领了京都开封,洗劫了大量钱财、宝物,

还把把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官员共3000多人,一同俘虏北去。

这就是“靖康之祸”。

这一次是割地、赔款都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如同温水里的青蛙,

在舒适的水温里,日益麻痹,

妄想用钱来解决所有问题,

当水慢慢加热时,青蛙才察觉到了危险,但为时已晚,

如同北宋,没有外患危机时,沉浸在“温水”里无动于衷

当危机来临,北宋已无力逃脱了,

以往沉浸享乐,不顾百姓疾苦,文官冗杂,日常训练兵士的武馆却少得可怜,

若不是“花钱消灾”,灭亡只会是更早的事,

但同样因为经常用钱来解决问题,才会自欺欺人,以为什么危机都是用钱能解决的。

这种消极的风气,也一度传给了后来的南宋朝廷。

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