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有个家长因为孩子多动来咨询:

孩子10岁,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动作多,自己学不好,还频频打扰到课堂秩序。

之后家长被多次请到学校去谈话,后来家长尝试通过说教和练习安坐等措施来帮助孩子改善问题,不但未见预期效果,反而使得多动状况变得愈加严重。

无奈之下,家长便带孩子去医院诊疗,毫无悬念的,孩子被诊断为多动、注意力缺陷,医生给予了药物治疗。

然而,孩子服药一段时间后,虽然不那么“多动”了,但是整个人精神却偏向“萎靡”,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头。问孩子吃药感觉怎么样,孩子也有点说不太清楚,反正就是吃了药就浑身不舒服。

作为家长虽然急切地希望孩子的专注力能尽早得到改善,但是现在孩子的情况却让家长更加地焦虑和心疼了,感觉药物对孩子的伤害挺大,所以想咨询一下感统训练是否能帮到孩子?如果感统训练能帮到孩子,那孩子就不用受药物治疗的苦了,况且还不知道这个药物会有什么潜在的长期负面影响呢!

这样的案例,其实在咨询者中也不是鲜见的。

这样的孩子,该何去何从呢?

当然是赶紧有计划地停药,并且是抓紧给孩子练感统。

为什么这么说呢?

接下来我们听听权威人士的分享。

外界的信息,进入大脑后是以电流的方式传导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电波。

而电流在神经元连结成的通路中传导时,因为神经元彼此之间不是实质性地连结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彼此的突触释放相应的神经传导物质来负责完成电流的输出和接收的。

大部分大脑的问题就是出在神经传导物质上面,例如我们很熟悉的多巴胺,它是个兴奋的正向的神经传导物质,它跟我们的情绪有关。

如果今天孩子有过动、注意力缺失,去给医生看,给你开的药主要成分就是多巴胺,就是为了让你大脑的多巴胺变多,因为过动绝对不是大脑太兴奋,而是大脑不够兴奋

因为如果我们误解为过动儿是因为太兴奋造成的,因此就按照这个逻辑给孩子吃所谓的镇静剂,那自然会越吃越糟糕,就会雪上加霜、适得其反。

然而,给多动孩子吃多巴胺,治疗效果是明显的,但是随之产生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就是会让孩子失去动机。就是家长会看到孩子安静过头了,就会不想动,宅在家里变成赖家王老五、啃老族……

所以这个多巴胺不能乱吃的。

如果真的觉得孩子今天坐不住、注意力缺失,我们现在发现运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让他动,动到最大心率(220—年龄)的70%的时候,他大脑自己会产生多巴胺,大脑自己产生的是不会错的,外面药物化学作用是会有问题的。

——台湾著名脑科学家洪兰(该段内容整理自洪兰老师的线上讲座)

那么,这里洪兰老师说的运动,我们可以理解为任意形式的运动,但是要想一举多得地帮助孩子连出优质的脑网络,那就必须是要借助于足量的针对性感统训练来达成的。

因为一般的运动,只会片面地提升身体机能,短暂地完善身体运动技巧,但是不能同时刺激到多元的感官,所以只能刺激到部分的神经元。

而足量针对性的感统训练,不仅会满足孩子的运动量,关键是同时会调动孩子的多元感官,在高度专注完成训练方案的过程中,促发大脑多条通路完成连、髓鞘化、稳定,也就是说这样可以促进大量神经元同时进行活动运作起来,那么一场训练下来,孩子获得的就不只是多巴胺,还构建了多条神经通路,甚至是大片的脑网络。

如果孩子这样的感统训练练得够规律、够持久,那么与同样时间量上的单一的运动进行比较,二者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如果孩子存在严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我们要以动治动,而不要以静制动,更不要以药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