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中期,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号称神童,七个月大就能认字,五岁学写诗,九岁通音韵,十五六岁就写出了名动苏杭、流芳诗坛的名句。
既天资聪颖,又刻苦努力,在科考场上一路绿灯,二十九岁考中进士。
后来他号称“诗魔”(意指他创作时极其投入,宛若“着魔”),一生留下诗歌3000多首,还把初恋女友写进了《长恨歌》。
后来人说他诗里旖旎缱绻,有万种风情。
不读,不足以体味世间百态。
他便是一代大诗人——白居易。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正月,雪花正漫天飞舞,河南新郑县城的白府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叫白居易的孩子降临到了这个世界。
白居易出身世家,爷爷白锽曾官至县令,父亲白季庚则时任左武卫兵曹参军。
白居易七个月时就能认出繁体的“无”字,爷爷以为是凑巧,又指了其他字给他认,竟是屡试屡中,惹得爷爷高兴不已。
更可喜的是,这个天才少年还很用功,他常常因为读书读到太晚,导致嘴角生疮。看着孩子用功的样子,白家长辈们暗暗觉得家门振兴有望了。
于是在朗朗读书声中,白居易渐渐长大。
转眼,就到了12岁的年纪。
一天,白居易从学馆回家,在一条河岸边认识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姑娘名叫湘灵。
听白居易说只要他用功读书,就能像蝴蝶一样飞得很高很高,将来长大还要当比他父亲大的官时,湘灵对他充满了羡慕和崇拜。
可当白居易帮湘灵捉到一只花蝴蝶时,她却心生怜悯,哀求白居易放了蝴蝶。小姑娘的天真善良让白居易念念不忘。
随着两人慢慢长大,白居易开启了他最刻骨铭心的初恋。
湘灵出身贫民,两家人的家境差距太大,白居易深知自己的父母很难突破门户偏见。只能先取得功名,然后再说服父母让他迎娶湘灵。
在唐代,重人不重文的风气尤为强烈。要想踏入仕途,除了勤学苦读外,还得要有名师权要的引荐。
有一天,他无意中听人说有个叫顾况的人,曾在长安做过官,与苏州刺史的关系相当不错。要是能得到他的赏识和举荐,也许自己能很快地踏上仕途。
他立即整理了几篇自己得意的诗词,登门拜访顾况。
刚开始,顾况有些瞧不起眼前这个毛头小子,故意轻叹道:“唉,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
直到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映入眼帘: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惊艳道:“哎呀!有这样的诗句,想在长安居住下来自然容易!”
有了顾况的举荐,少年诗人白居易很快就声名鹊起。但他和湘灵偷偷约会的事情也被母亲发现了。
果然,母亲以良贱不得通婚的理由,强烈反对他们结合。这让白居易辗转反侧,既心痛又无奈。
于是他更加坚定,只有早日考取功名,在外自立生活,才能为自己的爱情赢得机会。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年仅29岁的白居易一举考中进士,是及第的十七人中年龄最小的。
时值中唐,安史之乱的余震仍令山河动摇,藩镇割据的形势愈演愈烈。
但少年白居易涉世未深,他得意地写下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喜人的成绩终于让白居易惶恐不安的心落地。他希望能趁着这喜庆的氛围,争取得到母亲的同意,将湘灵娶进家门。
可事与愿违,母亲竟然先提出要白居易去相亲,白居易不想破坏了家中欢乐的气氛,只好找了个借口离家,偷偷回乡寻找湘灵。
没想到因为战乱,湘灵家人去楼空,破败不堪。
白居易从拾荒老人口中得知,湘灵一直没有出嫁,而是举家逃离,不知去往何方了。
没能见上思念已久的湘灵一面,白居易难过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天他心中空落落的,最后一个人独自离去。
爱情无法顺遂,但功名还是得接着考。
之后,白居易去往洛阳参加吏部选试。
路上,他偶遇了同为诗人的元稹。
回想起初次相识时,两人以咏菊相遇,彼此同样欣赏着秋季百花凋零后的孤芳,白居易心中不禁暗自称奇。
一番交流之后,方知白居易比元稹大7岁,两人遭遇相似,志趣相投。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白居易认定元稹是值得深交的朋友,当为了赴任而分别时,他依依不舍地写下了《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从此,他们二人书信频繁,唱和不断,成为一生的至交。
和元稹的目标明确、锋芒毕露不同,白居易虽也有志存高远、满怀激烈之时,但贯穿始终的,还是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公元806年,白居易35岁,却依然单身,他默默坚守,期待着和湘灵再次相见。
那年,在盩厔县担任县尉的白居易,和好友陈鸿、王质夫相约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玩。
仙游寺清幽肃静,僧人安然自在,一派太平之景。
可就在50年前,大唐第一美人杨贵妃却因马嵬驿兵变命丧于此、香消玉殒。
三人想到“安史之乱”,内心感慨万千,白居易决定写下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此诞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写的是唐玄宗和杨玉环,也是自己和湘灵。
很快,白居易的名声随着这首《长恨歌》传遍朝野,甚至还传到了隔海相望的扶桑国。
而元稹则因为锋芒太露触犯了权贵,引起宰臣的嫉恨,被贬为河南尉。
不久,元稹的母亲也因长年积劳成疾去世。
连遭打击使元稹原本灵动飞扬的神采了无踪影,整个人瘦得差点让白居易认不出来。
他十分心痛,劝元稹把公务和官位看得淡一点,别太较真。还时常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帮元稹度过难关。
之后,凭借过人的诗文才华,37岁的白居易最终被诏为了翰林学士。
真正地踏入了仕途,考取了功名。
有了功名,来相亲的人也便多了起来。
但对于这些桃花,白居易始终抱持一个抗拒的态度。
因为他心里还是放不下湘灵,哪怕背离母亲的意愿,他也要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做一回主。
可湘灵不知身在何方,母亲又以死相逼,白居易万分无奈,在机缘巧合之下,最终迎娶了朋友的堂妹,一位名门望族之女为妻。
从此,湘灵成了白居易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三年后,白母在赏花时意外坠入井中,自此去世。
而湘灵,依旧杳无音信。
元和十年(815),当朝宰相被人当街刺杀。
事关国家兴亡、朝廷荣辱,白居易愤怒不已。虽官职不高,但他立即奏请缉拿刺客、惩治幕后的指使者。
这一下,终于被那些对他怀恨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一顶“越职言事”(指白居易越权)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刺史。
如此,这班人还觉得不解恨,以白居易的母亲死于看花坠井,而他却写了《新井篇》和《赏花》诗,实在是大不孝为由,令他一贬再贬,最终追授江州司马,从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贬为不亲实务的虚职。
这个荒唐的贬谪理由让白居易气愤不已。
他渐渐地看清了现实,对官场也越来越失望。
谪居江州时,一个雨过天晴的秋夜,白居易正与京城来的友人分别,忽然听到江面的一条小船上传来琵琶声,那琵琶声仿佛长安城中著名琴师弹出的弦音,他好奇不已,便引来琵琶女献艺弹奏。
琵琶女千呼万唤,终于坐定抚琴。
其声悠扬悦耳,宛若仙乐,只是不知为何会沦落至此。
原来,琵琶女曾名动京城,风光无限,追求者无数,年老色衰之后嫁给商人,并随其来到江州。商人重利不重情,留给她的只有孤独。
听完琵琶女的故事,白居易泪湿青衫。
一个从京城名妓到过气歌女,一个从少年得志到中年被贬,曾在京城风光无限的两人相遇于偏僻的江州。
此情此景,如不写成一首长诗,着实是浪费了命运的捉弄。
于是乎,《琵琶行》应运而生。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说的是琵琶女,也是自己,更是在这浊世中浮沉的芸芸众生。
且在那琵琶女的眼色里,他似乎又想起了那个年少时便拨弄了自己心弦的女子。
多年的浮沉,白居易累了。
在仕途人海中穿行,只剩一点执念。
此时他已年过六旬,两鬓斑斑。
一天,白居易回家,发现官舍的院内晾晒的物品中,居然有一双旧鞋子,那是最后一次分别时湘灵专门为他缝制的。
他不禁百感交集,儿时的一幕幕又回到了眼前。曾经许下承诺要娶之人,却耗尽终生都没有实现,甚至连她身在何方都不得而知。
在众多野史中,对湘灵的结局众说纷纭。
有人说湘灵最后客死他乡,有人说她削发为尼。
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她与白居易的这段恋情,终究是无果而终。
徒留一声叹息。
而挚友元稹于大和五年(831)七月,在武昌军节度使任上突遭暴病身亡,终年53岁。
白居易闻此噩耗,久久不能自已。
在元稹去世后的第九年,69岁的他又一次梦见了老友,梦醒后他见自己眼角尚有泪痕,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回想此前虽然山河路远,相隔遥遥,但并未让他们的感情有丝毫的淡漠。而如今天人永隔,只能以梦来慰藉相思之苦。
人生总是出其不意。青年白居易意气风发想要有所作为时,却遭遇重重障碍;而到了晚年淡然处之时,官运却不请自来。
朝廷重用他,太子也关照他,可面对官场上那些相争的朋党、专权的宦官,白居易已无心和他们周旋了。
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这是他最后的选择。
会昌二年(842),72岁的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给半俸,结束了他一生的官宦生涯。
会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的一生,有十六岁就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惊艳众人的高光时刻;
也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爱而不得的终身遗憾;
更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惺惺相惜。
人生从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宦海浮沉亦皆是常态。
无论是少年得志,还是中年被贬,抑或是老年辞官,白居易以他的随遇而安和豁达心态平稳地度过了这一生。
这于他,是酣畅淋漓;
给我们的,是不朽的诗篇。
作者 | 海边的渔车夫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