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鲜为人知的是,火烧圆明园其实本可以避免,或者说可以不发生。但为什么英法联军最后还是对圆明园动手了?

归根结底,和咸丰皇帝的一些操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咸丰为什么将这场本可以避免的劫难,变成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烧圆明园

一 、咸丰的种种微操,走向最坏的结果

圆明园,坐落在西郊,这座华美的宫殿,从康熙四十八年开始修建。而这其实是雍正还是皇子时,被康熙赏赐的新住所,雍正修佛法,法号圆明,因此就唤作“圆明园”。历经150多年修建的圆明园,可以说精美程度无以复加。

当他遭到破坏之后,无疑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51年咸丰登基,对他而言,他希望做一个刚正的新君,一上位开始大搞改革,不仅重用改革派和汉臣,随后大力镇压太平天国,面对列强,咸丰是一个主战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

1854年,当英法等国要求修改条约之时,咸丰自然是拒绝,因为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还损害了皇权。于是当联军真的打到天津时,咸丰在这里进行了第一个操作,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那就是他告诉直隶总督谭廷襄,选择“以夷制夷。”他让谭廷襄去拉拢俄、美二国,劝说法国投降,对英国进行严厉打击。谭廷襄听命行事,可是咸丰显然忘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西方列强是盟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骸)

比起咸丰给出的好处,没有什么是比吞并一个强大的东方富国更划算的。结果这个行为导致英法联军来势汹汹,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失败了,咸丰被迫签订了修改的条约,他愤怒,但是无法反抗。

谁料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清军在僧格林沁等人的带领下,力挫英法联军。咸丰大喜过望,可是他喜得过了头,完全没看清楚真正的局势。

随后他做出了第二个操作,撕毁条约。他将先前签订的条约撕毁,这直接惹怒了英法两国。

1860年,英法再次进攻大沽口,7月攻到了北塘,这里是一个关键点。咸丰原本一个主战派,面对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他犹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该和英法对战,还是选择求和,而这个行为导致他错失了歼敌的机会,他竟然命令清军主帅直接撤离,大沽口再次失守。这却给了英法进驻北京的机会,僧格林沁守军人数不够,只好下令撤退到通州地区。

咸丰这次只好议和,随后与英法代表进行通州谈判。当时英国大使巴夏礼,提出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清政府为保全选择了答应,但有一事,那就是巴夏礼面见皇帝,必须要下跪。钦差大臣告诉巴夏礼,按照中国的礼制,面见皇帝必须跪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巴夏礼并不顺从,此时作为代表咸丰而来的怡亲王选择了寸步不让。巴夏礼依然不从,直接被扣下了。一行39人被扣押之后,英法联军找到了更大的借口,也燃起了熊熊的愤怒,在和清政府尚在交涉阶段,便直接冲入了圆明园。

二、圆明园遭破坏,英法变本加厉

1860年10月6日,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入侵,整座宫殿数处地方被焚烧,原本住在园内的常嫔受到惊吓,竟自缢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到破坏的圆明园)

时任内务府大臣文丰阻敌无奈,竟然选择投海自尽。联军在圆明园公然劫掠,此时咸丰和奕訢才认识到,他们不得不交还扣押的使者团。

10月7日,英国公使威妥玛再次提出要求,要求清政府立刻放人,不然直接进攻北京城。奕訢听命咸丰,决定先将巴夏礼8人释放,可这个行为也代表了清政府的服软,殊不知圆明园的命运,将会更加凄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夏礼)

在放了巴夏礼之后,10月9日,英法联军终于撤出圆明园。此时英法联军已无顾虑,还说要立刻把其他的人也还来,不然13号直接攻破京城。最终在万般无奈下,奕訢归还了被扣留的其他人。

最终这39人中26个英国人,除了巴夏礼、洛奇、还有1个龙骑兵还有10个印度的塞克旗兵活了下来,海军大佐布拉巴宗生死不明。13个法国人死了6个,伤了7个,其中法国的格兰德香蒲上校,还有3个普通士兵已经死去。

看到损伤如此严重的39人,英国公使认为一定要彻底毁坏圆明园。随后他们派出了3500名士兵,进入圆明园四处纵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将圆明园烧成了一片火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咸丰的过错占几何?

在火烧圆明园该事件发生中,咸丰的一些行为是错误的,而这也其实也恰恰体现了他的刚愎自用。他的性格犹豫,从最初的主战派认为一定要和英法对抗,到在面对失败后的犹豫不决,导致清军错失良机。

在和英法的交涉谈判中,咸丰始终没有认清当时清政府的真实地位,咸丰一度认为自己还是天朝上国,在巴夏礼事件当中,强行要求巴夏礼下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

一方面认为这是必须对皇帝的礼仪,而另一方面,其实咸丰一直觉得巴夏礼是整个事件的“谋主”,可实际上巴夏礼只是英国公使的中文秘书。咸丰在这里再度操作错误,他非要扣留甚至生擒巴夏礼,认为擒贼先擒王,可殊不知巴夏礼根本不是那个王。

所以我们说,咸丰没有看清时局,就贸然做出了自己一系列判断。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一字慢,满盘皆落索,在时代局限性之下,咸丰对自己以及清政府没有正确的认识。最终才导致了火烧圆明园惨案的发生。

可是在整个过程中,真的只有咸丰的原因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到破坏的圆明园)

清末时期,列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如果真要归根究底,错的还是这些侵占别国家园的侵略者,而咸丰,不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选择了自认为对的事情。比如他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后撕毁条约,是因为他压根也不想让列强入侵领土。

所以火烧圆明园,到底是谁的错?错在时局,更错在那些为非作歹,打着各种借口,其实就是想瓜分中国的列强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照)

参考资料

凤凰网.外交官被残杀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报复咸丰.[OL].2009.02.26.
连生.  "火烧圆明园"背后的人质事件.《VIP》,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