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记 | 行摄皖南之磻溪古村

【原创影记】行摄皖南11:磻溪古村

磻溪村,位于歙县杞梓里镇镜内昌源河畔。这个缘溪而建的村落,与一些徽州古村落一样历史悠久,至今依旧保留着大量明清风格的古建筑。2018年12月,磻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传,磻溪村自唐代始有人在此定居,以农桑为业;原名“劳溪”,乃取勤劳耕种之意。到了宋代,有一名士隐居于此,因慕名姜尚隐居陕西的“磻溪”之含义而改名磻溪,又名渭滨(取姜太公于渭水之滨垂钓之意)。

磻溪座落于昌源河西北岸,山如屏,河如带,山清水秀,林木茂密。老村曾是“一河两岸人家”的布局,昌源河东岸人家毁于清代兵乱与自然灾害,现今只有西北岸以方姓为主的村民聚族屯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村前的磻溪(昌源河)为水路交通要道,通达四方,历史上的磻溪村曾经有两岸民居繁盛的场景,后来一侧的民居毁于战火,另一侧依旧完整保留了许多明清风格的民居,这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磻溪村。

磻溪村民历来惯于习武、经商。一般男孩从小开始学武艺,稍大之后就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村中至今流传着“忙不忙、走余杭”、“包袱雨伞往外一赶”的经商俗语。据说,在解放前磻溪村平均一户就有一人在外谋生,即使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这里仍有众多村民在江浙沪一带打工。

因此,磻溪村自古以来出了很多的富商大贾,也曾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可以说人文积淀厚重。如,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著有《筹海图编》(将钓鱼岛划归中国版图的第一人)的胡宗宪外婆家是磻溪方氏,胡宗宪在七岁之前就在这儿生活,至七岁外出求学。为此,磻溪村现在尚存清代建筑胡宗宪纪念堂。另外传说,清代曾任兵部吏部侍郎的王茂荫是磻溪村的重外甥;现代原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是磻溪村迪光堂外甥;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祖籍也是这里。

正缘于此,磻溪村少不了颇有价值的人文景观,村口的吴氏节孝坊、村内的胡宗宪纪念馆、方氏宗祠,明德堂、爱敬堂等,大都为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其雕工精细,徽派特色明显,很值得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从磻溪村前走过,你会发现路边之所见蛮有意义——即使有些民居不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但也带有至少四五十年前的时代印记,仿佛让人回到了从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磻溪村口横跨磻溪的唯一木栈桥——大坦桥,据传始建于明代,是磻溪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古徽州的磻坡古道,就是从大坦桥开始一路蜿蜒向上,直到山顶的坡山村。因为是木栈桥,大坦桥几乎三年两头被大水冲毁,毁后再修,如此循环往复已越数百年历史。

大坦桥固然历史悠久,但如今倒不如横跨磻溪的这座石桥使用便捷;或许这样子,更能吸引众多驴友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

本网媒“生眼观景”凡是标注“原创”的作品,皆为本人原作、业经网编审核通过的原创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其版权及使用权归笔者本人所有。

近来发现有人竟然将本人原创整篇文章窃为己作,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别处发表,如在“网易号”已发现数次剽窃本人文章;还有人将本媒所发的图片下载,用于自己的作品。对于这些侵权行为,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在此特意声明:未经本人授权或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本媒所发图、文用作己用!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