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质价比,成为消费的高频词。同时,愈来愈多企业亦在不断调整中行进,呈现出规模收缩、尝试创新等特点。食品行业,供需双方合力,似乎在重塑行业格局。

今日,有报道表示,在快消品领域,知名啤酒品牌百威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20%。信息来源于某投资人士与百威中国人力资源部门沟通时了解所得。除了人员上的调整,在2023年的最后几天,天味食品卖厂房、新希望出售禽产业、食品深加工业务等消息持续被曝出。

业内人士认为,食品企业系列动作背后,一方面或是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企业面对“消费收缩”的及时调整;另一方面,保住现金流,寻求更多新机会,或成为当下食品企业的“普遍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的消费品行业究竟是怎么样的现状,未来又有哪些能够突围的地方?

01

“返贫消费”时代,

企业“蛰伏”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7月,百威公司曾宣布将在美国公司裁员数百人,裁员规模为公司总人数的2%。关于裁员原因,该企业首席执行官惠特沃斯 (Brendan Whitworth)曾坦言:“裁员是一个非常困难但必要的决定,我们希望借此确保我们的组织为未来的长期成功做好准备。”

从百威再传裁员的现状来看,该举措或意味着百威的快速扩张按下“暂缓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百威设立ZX Ventures,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投资、收购的精酿啤酒品牌。百威相继收购了啤酒巨头南非米勒、上海精酿啤酒品牌拳击猫,增持珠江啤酒精酿生产线等。

但频频收购的同时,百威的负债持续攀升。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年底,百威的净债务高达800亿美元,为其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3.5倍。

行业人士表示,2017年以来,随着啤酒行业格局的基本确定,行业转向利润导向、结构优化为主的发展方向,百威加码布局精品啤酒为趋势使然。但近年来大环境冲击为企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降本增效、收缩规模成为企业基操。

事实上,百威的操作亦映射大多数同行的现状。有媒体透露,“就在前段时间,某具有品类垄断性质的新西兰乳企刚完成了一波‘清退’,不少员工领到了‘大礼包’。据说,某软饮料巨头也正在经历一波腥风血雨的裁员。”此外,荷兰乳业巨头皇家菲仕兰曾在去年12月中旬表示,计划未来两年在全球裁员1800人,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此次裁员将节省至多2亿欧元成本。

02

多个新消费现象,

或现食品企业突围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当下来看,无论是啤酒行业,还是整个食品饮料行业,“节衣缩食”,以提高盈利能力成为企业普遍发展路径。关于如何提高盈利,或能从目前的消费中总结部分规律。

如啤酒赛道,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的饮酒观念转变。由“要喝酒”转变为“少喝酒、喝好酒”。如此,现阶段消费者更加注重饮酒质量,一方面对饮酒量控制,另一方面对好酒的需求增加,对品牌产品更加青睐,产品也由中低档向中高档啤酒转移。这其中,不仅是消费者对酿酒原料的重视,亦体现了消费者对低酒精度、低糖含量、以及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上。如替代型低酒精饮品抢占啤酒市场。

除了健康因素对消费者需求产生影响外,消费能力及消费心态的变化,亦影响着食品快消行业的发展格局。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达到3450亿欧元,同比增长19%,创下历史新高。同时,2022年在中国,主打折扣零售的奥特莱斯,行业的销售规模增速为8%,领跑其他的零售业态。

对此,分析人士坦言,消费分级很明显,高端消费受影响不大,但无法构成消费主力。主力消费在于金字塔的中腰部,这部分消费者收入降低或不稳定,安全感缺失造成消费市场的下行和疲软。

作为快消品的食品饮料行业,如何抓住消费主力呢?

从近两年来业绩取得明显增长的企业总结来看,其出圈一是出色的产品力和品牌力;二是从消费场景和用户需求深耕,做创新和教育;三是着力即时需求,继续市场下沉。业内人士表示,关于食品企业的出路,未来要么做高质量的性价比产品,要么做超高端品牌。

不过,企业蛰伏与迸发,究竟会以什么形态展开并产生效果,终还要市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