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文章有个毛病,就是要说什么,从来不直说。写诗当然也一样。

不直说,不是不能说,而是说出来就失去原有的味道。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愁”无法量化,是几斤几两?还是几米宽?怎么回答都不对,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但来一个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能让人瞬间感受到无限惆怅。

那愁,溢出文字,犹如春水滔滔不绝、一直不停歇,进入读者心中。仿佛自己也有无限愁思被勾起。

写愁如此,写美也如此。

美很难形容,鹅蛋脸、大长腿……太笼统又赤裸裸,难免不让人遐想。

何况,这也不能说有多美,至少无法让人想象。

尤其是在诗里,落到如此实地,实则无味,那就不直说,比如《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全是旁敲侧击。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罗敷有多美?大家见了都忘记手头的活儿,光顾着看她,等到收工回家被骂时才发现,啥事都没有做。

这种反复衬托,比“罗敷美若天仙”更有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道难李白算是直白,但其实也不是直说。

第一句非常直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是,到后面就不是直白了,得用飞鸟、猿猴、人行之难,来衬托蜀道之难。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王勃号称诗杰,杰是才智出众,独树一帜。诗杰自然也不会太直白,比如王勃的《山中》本来是要写悲、述愁,却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长江悲已滞

长江不会有悲,有悲的是泛江而游的客子。类似杜甫、王勃……之辈。

滚滚长江水日夜向东奔涌不息,毫无半点停留之意。此时又快又急,仿佛是接到大海的召唤,想要急切回家与亲人团聚。

看着江水都要回家,王勃不禁想到自己漂泊在外,内心一股悲伤涌起:我的家在哪里?悲从脚底蔓延开来,逐渐填满整个身心。

而此时,长江仿佛沾染了灵气,能够感受到他的愁悲,漂泊在外,思念亲人,不得归去的那份苦楚。并因此停滞不前,不愿东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里念将归

这里“万里”不止是离故乡、亲人之间路途遥远,更多是离家数载,经历数个春夏秋冬变迁。亲人却不在身边,只剩深深思念

书信传递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思念的步伐,而道路的艰险更是让相聚变得难上加难。

也许,刚收到父亲王福畤书信,毫无责备,只有怜惜:你小小年纪,独自在外漂泊,不妨来我这里。

王勃因年少鲁莽,让父亲受牵连,被贬跤稚蛮荒之地。

他心中也许有自责,但更多的是分别数载的思念,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

思念如同一根弦,轻轻拨动游子的心,让他的思绪飘向远方。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此情此景,是悲是喜,全由心境。

当心中苦闷不得解的时候,润物春雨也会变成“无边丝雨细如愁”。

面对满屏秋色,叔祖王绩眼里是夕阳的余晖浸染群山的盛景,吟咏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站在高处的王勃,目睹萧瑟秋风吹落树叶,满天黄叶随风飞舞。每一片舞动的落叶都搅动着他的愁绪,哗哗作响声更令他心神不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没有戳破的愁,像眼前飞舞的黄叶,不断地落下,又不断涌起,慢慢地,控制不住,氤氲开来,填满了每一个角落。

愁思无边,只有回忆在心中萦绕;愁思无声,却有万千思绪纷飞。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撩进心头,读之潸然泪下。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