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19岁的孟剑锋第一次走进握拉菲的大门,当时的他想法很简单:学门手艺。作为国内第一家具有金银饰品加工资质的中外合资企业,握拉菲工作环境整洁、生产设备先进,这些都完全颠覆了当时人们对工厂车间的认识,孟剑锋也不例外,年轻的他心想:要是能在这上班多好啊!后来,孟剑锋幸运地通过了握拉菲的面试,被分配到镶嵌车间,学习“执模”。执模是首饰加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包括对工件的整形、锉削、焊接、打磨等,主要就是修补工件的缺陷,为下道工序做好准备。
在车间埋头苦学了一年多的“执模”,孟剑锋的手艺渐渐熟练起来。这时,他便有了一些时间去观察车间里的其他人,他发现,这里的师傅们都有着自己的绝活儿,特别是一位老师傅,他的工作不起眼,但是孟剑锋一看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老师傅拿出两个金片,也没有打草稿,直接用錾子在金片上雕起了图案,雕出来的图案还栩栩如生。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老师傅的这门手艺就叫做“錾刻”。
錾刻,是指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孟剑锋说,那时候学艺和现在不一样,单位没有组织培训,想学本领就得自己动脑子。认准了要学錾刻后,孟剑锋首先摆出了端正的学习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磨”。每天跟在师傅身旁,给师傅打下手,帮师傅干零活。上班时,他在一旁看师傅在金器上錾刻,下班后,他就借师傅的錾子(用来凿金属的小凿子),在铜板上练习。
孟剑锋说:“老师傅都是老老实实的手艺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从不跟人比较。”看出孟剑锋是真心来求学的,师傅便开始向他传授技艺。有一天,他拿着新完成的作品问师傅:“咋样?”师傅看了挺高兴说:“行,小子有长进,继续坚持。”紧接着又说:“你知道什么叫坚持吗?”孟剑锋顿了一下答:“坚持就是干呗!”师傅拍了下他的后脑勺,“坚持不一定成功,坚持到底才是成功。”如今想起师傅的一言一行,孟剑锋很是感慨:“师傅不仅传授给我手艺,还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哲理。”在这个圈子里,技艺是传统的,秉持的信条也是传统的——踏实、坚持。
“对每件事坚持到底的这种劲儿,是师傅对我的期待。”艺人也好,“大国工匠”也好,在孟剑锋眼中都有同样内涵——踏实、坚持、执着、精益求精,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精神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后来,师傅在退休之前,特意找到孟剑锋,把自己用了几十年的工具都给了他,孟剑锋说,那一刻他从师傅手中接过的不仅仅是工具,还有师傅秉持了几十年的信条——做真诚的人,不攀比;干实在的事,不动摇。
在工艺美术这一行里,传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孟剑锋说,当年,师傅把一身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现在,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徒弟。“想要干好,就必须要下苦功夫,同时,天赋也是很重要的。”对此,孟剑锋十分自信地说,他感觉自己就是“天生吃这碗饭的”,一张平面图纸拿到他面前,他能立刻在脑子里想象出来立体造型来。在带徒弟上,他也注重天赋,“干了这么多年,年轻人是不是干这行的料,打眼一瞧就能看出八九分来了。”这样说听起来有点残酷,但也正是因为孟剑锋的这份苛刻,他的徒弟们现在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成为了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有的徒弟的技术水平已经快赶上我了,在我们企业能排上前几名,让我非常欣慰。能带出一批技术过硬的徒弟,那说明我这师傅好啊!”他乐呵呵地说道。
传承古法
他让国礼出神入化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各国领导人配偶都收到了一份精美的国礼。这份国礼取名为《和美》,它是一个精致的金色果盘,里面放着一条色泽晶莹的白丝巾。接受礼物的人都会情不自禁伸手去拿那块丝巾,却没人能够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装饰物。孟剑锋就是制作这个丝巾果盘的人。
彼时的他,从事錾刻工作近20年,也称得上是老师傅了,可是接到制作“国礼”的任务后,他还是犯起了难。孟剑锋说,每次着手制作前,他首先会在脑海里面列一份流程表:图纸设计、要用到的錾子、制作周期……每个环节,会自然地在他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而这一次生成流程表时,他发现了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手头的錾子不行。
“要錾刻一个精美的图案,第一步就是要开好錾子。我们的錾子全部都是自制的,用工具钢或弹簧钢打制而成,有圆形、细纹、半月等花纹,敲击不同的錾子,就会在金属上留下不同的花纹。”孟剑锋介绍到,为了做出仿竹编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柔美光感,他反复琢磨、试验,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一把横截面2.5平方毫米的錾子,一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只有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
但开好錾子仅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厚度仅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经纬线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能形成图案,这需要上百万次錾刻。“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
除了丝巾的巧妙,《和美》果盘背面的四个支脚——手工编织银丝中国结,也创造了奇迹。我们知道银质金属的硬度,是没办法像绳子那样进行编制的。想把它做成中国结,就必须先进行机械铸造,然后再进行焊接。“这个建议显然更快、更容易操作,但是用机器做出来的底托特别呆板,没有生命力。”孟剑锋认为,铸造的银丝会产生砂眼,尽管砂眼极其微小,但对精益求精的他来说,那就是过不去的坎儿。
经过考量,孟剑锋决定用纯手工方式进行编织。想用直径约3毫米的银丝编织中国结,先要进行高温加热使银丝软化,并需在温度降低、银丝变硬前迅速编织。而且每弯一次需要重新再加温,要褪很多遍火才能成型。滚烫的银丝将他的手磨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水泡,水泡磨破了,汗水一浸疼得钻心。水泡又变成了厚厚的茧子,那段时间,他的食指都变形了,一根手指像两根手指那么粗。怕影响工作,他就用钳子剪去手上的死皮,接着干。“零瑕疵,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国礼。”孟剑锋说。
孟剑锋制作国礼的情景,还被收录到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记忆》纪录片中,《和美》绽放着夺目的光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潜心錾刻
不被荣誉光环所累
在制作出国礼《和美》的第二年,集团公司带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到孟剑锋的工作台前,告诉他准备拍摄一个叫做《大国工匠》的节目,并请他展示制作《和美》的工艺。一向埋头干活的孟剑锋对此心里有点没底:“要咱干活儿成,但要对着镜头说,多少会发怵。”领导鼓励他,就和平时一样,没事儿。就这样,孟剑锋配合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拍摄了一个多星期,终于顺利地把所有工艺流程拍完了。也正是在2015年,孟剑锋成功入选“大国工匠”。
众所周知,后来《大国工匠》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的多个栏目进行了播出,“大国工匠”作为一个新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6年,“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大家对“大国工匠”的关注度更高了。当年“十一”期间,孟剑锋再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大国工匠》,他一下子成了“名人”。“其实出名不是我的目的,踏踏实实干活儿是我的本分。当然,入选‘大国工匠’后,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变化。我获得了各种荣誉,还当选了北京市第十二届党代表,座谈、采访、宣讲等社会活动也多了起来。”孟剑锋说,那时候,他便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无论参加什么活动,都不能耽误工作。每次活动结束,不管多晚,他都会赶回单位完成工作。
成为“大国工匠”后,很多人都曾问孟剑锋,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坚持、传承和创新。坚持,不一定就能胜利,但坚持到底就能胜利;传承,就是要把古老的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作为工艺美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创新,则是最好的传承。
在和孟剑锋面对面交谈时,记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他身上那股踏实肯干、孜孜不倦的精神。虽然获得了诸多荣誉,他却一点没有浮躁,采访中,他几次提到“人外有人”,他说,在手工艺这一行里,每个匠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就像古语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不会因为自己有了‘大国工匠’这个头衔就飘飘然,相反,我会更加谦虚、勤奋。”
步入2024年,孟剑锋50岁了,他依然在坚持走出舒适圈,不断突破自我。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遭遇了被现代科技冲击的局面,錾刻也不例外。面对变化,孟剑锋坚持学习,“科技创新与传统工艺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让传统工艺提高效率。”他说,“可能多少年后,3D打印这项技术就是传承。”而一切前提是保留传统工艺。他认为,科技永远不能也不会取代传统技艺,“即便再过千年,传统珍贵技艺也不会丢,也不应该丢”。
展望未来,孟剑锋的想法十分朴实,就是要做一辈子的匠人,用工匠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用双手为握拉菲、为北京工美集团,乃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人物档案
孟剑锋,1974年2月出生。1993年进入北京工美集团旗下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工作,现为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朝阳区政府首席技师特殊津贴。2015年,他入选“大国工匠”。
在纯金上雕画?这种一般人不敢想象的奢侈体验,对孟剑锋来说,却是日常工作。孟剑锋进入工艺美术行业已整30年,尤其擅长制作贵金属工艺摆件。他匠心独运,成功制作了“两弹一星”科学家功勋奖章、“神舟”系列航天英雄奖章,并荣获中国礼仪休闲用品设计大赛国务政务类金奖。2014年,他追求工艺极致,制作了《和美》纯银錾刻丝巾果盘,被选定为APEC会议各经济体领导人配偶礼品。2017年,他制作了“一带一路”峰会礼品——《梦和天下》首饰盒套装。多年来,他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并作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代表,先后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
(劳动午报记者 张晶/文 曹立栋/摄)
来源:中工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