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饶宗颐自小就被称为神童,潮州这个古老的街市至今还流传着他六岁时的故事

据说有一天,饶宗颐跟父亲来到大街名食店“胡荣泉”购买月饼,饶宗颐很喜欢吃这里的点心。他看见了不远处的谜台,于是加入猜谜人群。

饶宗颐看到“潮州特产:姑苏香腐。猜唐诗一句”的谜面,便对父亲说:“爸,我已知谜底。”饶锷很惊讶地问:“真的知道?”

饶宗颐对众人大声说:“‘吴宫花草埋幽径’。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语惊四座,他从此名扬潮州。

“娘胎里面就把书读遍”

1917 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即如今潮州市湘桥区。这一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也是动荡不安的一年。

而这一年的潮州,依然与世无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庐” 饶宗颐故居

历代潮州人都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曾是潮州首富的饶家更是如此。

饶家的天啸楼曾有十万卷藏书,是当时粤东第一藏书楼,从童年时期,饶宗颐就朝夕与这些书籍为伴

这是他成为巨匠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扩建委员

曾楚楠

“当年他上城南小学一年级,教的都是古文。今天老师教了一篇古文,明天就要求你会背诵。饶公都是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所以老师有这么一个感慨:‘这个小子,娘胎里面就把书读遍了,才来出世的。’”

饶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为像北宋理学派的开山鼻祖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因此取名“宗颐”。

“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宗颐自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

副馆长 郑炜明

“他父亲非常开明,饶先生在这些现代化的西式的小学、中学,学了之后回家跟父亲说就好像没能学到什么,有的科目他也没兴趣,他父亲就说那你就不去上学,你就留在家里跟我学习。”

少年时的饶宗颐写下一首诗,作题为《作诗》: “不学后山卧草盖,颇思张籍啖焚笺。为诗终似为文苦,月胁天心费出穿。”

年幼的他在诗中表达出,读书作诗是苦行。

“岭南才俊中,我是晚辈后学”

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是当地有名的大学者,他花费十年心血,立志编撰一部关于地方历史和诗文的著作《潮州艺文志》。

常年的劳累使他过早离开了人世,当时只有16岁的饶宗颐继承父亲的遗愿,完成了该书65万字的编纂。

这是潮州有史以来,在艺文方面第一部最为系统的志书,也是饶宗颐走上学问之路的奠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纂《潮州艺文志》使得19岁的饶宗颐名声大作,时任中山大学的校长邹鲁聘请他担任《广东通志•艺文志》的责任编辑。

同年,饶宗颐加入了顾颉刚创办的禹贡学会。

“我的学问确实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我十分感谢中山大学。我还要感谢我最早的知己——顾颉刚先生,他非常了不起。我是他第一个提拔的人,他在《禹贡》看到我发表的文章,不知道我多大,其实我当时18岁。这是我最早发表的论文。在大名鼎鼎的岭南才俊中,我是晚辈后学。

——饶宗颐自述

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攻打广州城,10月广州沦陷。广东通志馆被迫关门,昔日一起共事的同仁各奔东西。

饶宗颐回到家乡潮州,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终日忙着搜集考证,古代潮州土著族佘民的遗存。

在此期间,著名文史学家,当时任教韩山师范专科学校的詹安泰先生因生病而无法授课,他向校长举荐饶宗颐代课

不过,事情一开始并不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创会会长

陈伟南

“(饶宗颐)在韩山师范代课是十八岁左右,有的学生二十岁了,他们就很不喜欢,找一个小孩子来当我老师。詹安泰老师就说不要吵,今天代课一天,你明天告诉我他讲得好或不好,不好我就叫他不要来了。代课一天后,学生们都很喜欢,认为饶老虽然年纪小但很聪明,所以学生们都很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山师范图书馆前的饶宗颐绘像

这是饶宗颐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也是他一生教学生涯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6月,潮州沦陷,饶宗颐被迫背井离乡。

为了继续学术研究,饶宗颐毅然接受了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的聘请。但此时的铁路已经被日军牢牢控制,饶宗颐和太太唯有经香港转赴云南,前往已经西迁的中南大学

经过连日奔波,劳累让饶宗颐染上了疟疾。在妻子的搀扶照顾下,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一个星期才到达香港,后留在香港养病。

赴滇滞港,阴差阳错之间,饶宗颐与成就了他学术生命的福地香港,结下了一生的因缘。

1月7日至8日

纪录大时代《百年巨匠》

饶宗颐(上、下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王鼎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