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价模式前程依旧远大。

纵览整个2023年,神舟上下“折扣店”开得风生水起。但近日,一家外号“穷人天堂”,号称“折扣店始祖”的超市,一夜之间,突然关闭大量经营门店,似乎在年底陷入了经营危机中。

据上观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比宜德超市于2023年12月22日起暂停营业,接到这个消息,很多消费者一头雾水,表示“从没听过这个牌子”,不过也有消费者表示“我家小区门口就有,好像已经关了”,同时震惊“怎么说没就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宜德资金链的断裂,在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

据界面新闻报道,网络上流传出的一则比宜德母公司壹锐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致供应商的《通知函》显示,由于零售业市场环境的变化,比宜德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致资金链断裂,因此决定停止一切经营活动,并将相关债权登记等法律事务委托给律所负责。该通知函已经得到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传通知函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从该则通知函中可以明确,比宜德此次暂停营业是由于资金链断裂,至于能不能再次开门迎客,还要看后续资产梳理及是否能有新融资导入。但从语气来看,情况恐怕不容乐观。

据上观新闻对位于三泉路、共康路、汾西路上的3家比宜德超市实地探访,它们都处于居民区附近,在过路爷叔阿姨的介绍中,都“生意蛮好”,开门“有三五年”了。现场看到,三家比宜德超市的门上都未张贴关停的告示,但大门紧锁。透过窗户往里看,室内货柜收纳整齐,有不少货品,窗玻璃上贴着大幅的超市促销海报。

12月23日的一纸通告让不少比宜德的老顾客感到惊讶。但事实上,近一个月来,这家超市一直在推“惊爆价”,如今想起来有点清仓甩卖的味道。

那么问题来了,陷入关店风波的比宜德,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它的风雨对折扣店行业经营又有何启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宜德,如何低价?

据公开信息,比宜德隶属于壹锐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上海。品牌定位硬折扣社区连锁店零售运营商,运营多年,在中国已有超过200家门店。

比宜德,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德国血统企业:创始人创始人Juem Philipp Spangenberg曾在德国奥乐齐担任过高管,后自己创业,还是做的老本行。

话说奥乐齐,在中国也算是“老面孔”了:2016年奥乐齐刚进军中国市场,第一家店就开在上海的静安体育中心。

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将创业地点选在中国,而是选择在文化上更为相近土耳其试水:于当地复制了一个本地版奥乐齐,后被奥乐齐收购。在土耳其的成功经验,让他萌生了来中国再造一家奥乐齐的想法。

2016年,和奥乐齐进军上海同一年,Philipp Spangenberg在上海开了第一家比宜德,经营模式一比一复刻德国廉价超市。选择在上海首秀,或许还有另一层含义——在上海话里,“比宜德”谐音就是“便宜的”。

到2019年,比宜德门店数量超过百家,高速发展期曾有超过200家门店,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其周边城市。

各家门店的模式相当整齐划一:其门店大约200—300平方米,经营品类数为600个。根据比宜德官方提供的数据,比宜德2017年—2021年销售年复合增长率为120%,自有品牌占销售总额约40%,与竞争对手的平均价格差约35%,这也是比宜德唯一一次披露此类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比宜德还获得由Argan Capital独家投资的数亿元长期融资以支撑线下门店扩张。当时,创始人Philipp Spangenberg曾透露,比宜德未来将逐步覆盖长三角地区和华东地区,预计到2025年实现拥有800家门店的目标。

2021年年底,Philipp Spangenberg从总经理、法人代表之位退下,由中国人贾宏斌接任。短短两年多,就从“当红炸子鸡”沦落到如此地步,着实令人唏嘘。

应该说,开超市在中国早已是一片“红海”,那么比宜德究竟有什么神功,能够在强手如林的超市行业“杀出一条血路”呢?其核心就在于三个字:降!成!本!压缩一切内耗,把成本降到极致,用于让利消费者。

具体说来,门店装修能省则省,除了货架没有任何装饰,有的甚至没吊顶。从不打广告,在门口发传单是最大的营销手段。为了节省时间,从不提供装袋服务,客户需要自带,或者从门口自拿纸箱装。

同时,比宜德门店一般没有专职的店员,卸货、理货、收银等值班员工都要做,客户多时收银台结账,闲暇时轮流理货、清理废弃包装,实现了一人多岗。

在降低这些运营成本同时,比宜德还学习其它大型连锁超市,在供应链上下功夫,核心利润来自自营产品。2020年,比宜德在松江建仓,2个大仓能覆盖上海全市。

有了这些“法宝”,比宜德的经营非但没有顺风顺水,反而连亏7年,如今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这其中既有内部策略的失误,也有外部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亏7年,怎么做到的?

“祸起萧墙”,比宜德的衰败,毫无疑问主要在于内因。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像比宜德这种自有品牌占相当大经营比重的硬折扣店,如果在门店规模、单店营业额上不来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资金承压的后果。

这是为什么呢?据龙商网分析,自有品牌运作逻辑完全与品牌商品不同,没有设置账期,而且零售商还需要先付一部分订金给工厂。再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律需要零售商自主消化,不能退货,产生的损耗由零售商承担。

具体以比宜德来看,自有品牌单品占比40%-50%,占大头,同时门店数量也在持续萎缩,且拆零售卖、客单价自然不高。这样一来,整体商品吞吐量有限,周转速度慢,所以很容易造成货品积压,资金难以周转开来。

那么企业靠什么手段对冲这些风险呢?据中国经营报,根据目前市场上部分折扣超市公开资料,一些企业会采用现金采购的方式,采购保质期较长的商品,以此降低采购价格,同时由折扣店自身去承担库存的风险。另外,一些还会采用销售非知名品牌产品或是做自有品牌商品来达到产品的低价。

此外,比宜德扩张步子太快,管理没能相应跟上,可能也是衰败的重要原因。硬折扣店实际走的是极致压缩成本、减少损耗的微利路线。据公开资料,比宜德到2021年顺利拓展至200余家。这是其发展巅峰,此后便进入了关店调整期。到此次关停消息出来,比宜德仅剩60家门店。而门店的收缩,很可能表明内部管理出了问题,以至于吞噬了利润。

除了内部管理的问题,外部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也让本已“危机四伏”的比宜德雪上加霜。

近年来,折扣超市行业竞争激烈,前有好特卖、嗨特购以及奥乐齐,后有盒马奥莱,叮咚奥莱进入市场,背后都有巨大的资本支撑,使得他们能够即便长期亏损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价格战。相比之下,比宜德获得的“钞能力”着实捉襟见肘。

就以盒马推出的折扣品牌盒马奥莱为例,其通过直接对盒马生鲜打折(低至5折)的方式,提供了比比宜德更低的价格,同时商品的品类也更加丰富(包含大量进口商品),迅速抢走了大量顾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尾声

内有管理跟不上,外有巨头降维打击,也难怪比宜德的崛起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但这绝不意味着“硬折扣”在国内走不通,相反,一众巨头的争相下场表明,低价模式前途非常远大。至于最后鹿死谁手,且待时间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