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能带给艺术创造的灵感和力量。艺术应当服务于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艺术设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影响外观,还有使用功能。有些物品表面上看人畜无害,但是会在潜移默化间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涉及教育方面,家长更是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服装为啥会印艾滋英文?继“毒玩具”后,网友又发现“毒童装”

很多家长发现中小学生中流行的玩具里,有很多都可称之为“毒玩具。不是材质有安全隐患,就是会影响学生的三观,容易产生低俗的想法或者暴力倾向。比如争议比较大的“萝卜刀”,本身只是类似手把件的塑料玩具,因为广告词里有“看谁不爽就怼谁”而被抵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担心的不止是萝卜刀的材质会给学生造成皮肉伤害,更担心的是一种惯性思维和暴力倾向。若是经常用萝卜刀怼人,说不定哪天就会用真刀怼在别人身上。家长们好奇,这类不利于身心健康,也没有教育意义的玩具,到底是谁设计的?还能允许批量生产。

一网友无意中发现,能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引导的何止是萝卜刀。一位小学生的冬季外套上,赫然印刷着艾滋的英文单词。字体非常大且醒目,让人看上去非常不舒服。倒不是歧视病人,而是谁家家长会故意给儿子穿这样的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常理判断,即便儿子真的患有艾滋也不会特意买这样的衣服穿,这更容易被他人区别对待,大概率是无心之失。可是略懂英语和医学常识的都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很难不多想,更替这位小学生感觉尴尬。那么多美好的英语单词,为啥要印这个词?这不得不令人反思

或许穿衣服的本人看不到衣服后面写了什么字,老师看到会作何感想?万一有同学认识,拿这事开玩笑,是否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羽绒服外套通常价格不便宜,家长可能也不舍得因为一个英文单词就丢掉,大概率还会让孩子继续穿,学生难免不会有心理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家长能给娃穿“毒童装”?没文化真可怕

不少网友把矛头对准家长,斥责家长粗心大意,给子女买衣服居然不看一下衣服上的字。如果不认识可以避开带有英文字母的衣物,最可怕的就是自己不认识,反而觉得印着英语单词的衣服显得高大上、有品味,与国际接轨,这是审美的扭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大多数家长在给娃购买衣服的时候,更看重质量和性价比,款式则放在最后。他们觉得小孩子不知道好不好看,只要穿着舒服即可,殊不知无意中也对他们造成伤害。

我们不提倡虚荣攀比,呼吁学生重视内在美,鄙视那些心思不用在学业上的一切手段。但是家长也不能完全忽视学生的美学教育,注重自身形象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和社交礼仪的途径。不提倡过度打扮,但是穿着方面也要大方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传统教育理念出发,没有家长会故意给子女购买带有疾病名称的衣物,而是偏向于购买带有吉祥话和美好愿景字眼的衣物。家长之所以能给娃购买还穿在身上,大概率是因为真的不认识,或者压根就没意识到会有人在衣服上印恶毒的字眼。

国外学生也有不懂中文,单纯觉得中国文字有历史底蕴而把一些奇怪的标语文在身上的例子。虽说有些搞笑,但不至于用恶毒来形容。看来学好英语很重要,至少在生活中不会犯类似的低级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责怪家长不如追根溯源

虽说家长购买这样的衣服有疏漏之处,但是最应该批评的是衣服的设计者和生产、销售者。服装设计者应该弘扬真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才对,为啥要设计得如此恶趣味,偏偏还能被量产流入市场。难道生产者和销售者都不认识这些简单的英文单词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家长呼吁把英语学科踢出主科,直呼学英语没有用武之地,还不如把时间都用在数理化上面。先不论学习数理化的尽头也是英语,就是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到英语常识。

若基础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日后在社会上和工作中就不容易闹笑话。要是剔除英语,或许该学科会和钢琴课一样成为贵族教育的一环,这种乱穿衣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提升全民素质以外,还要从根本上打击这类衣物的来源。尤其是设计者必须为自己的任性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样才会避免更多设计师误入歧途。

今日话题:大家平时买衣服会仔细看衣服上的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